顶部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
第A15版:求证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
盘龙小学一名六年级学生研究癌症相关基因获大奖?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研究员之子,已成立调查组深入调查




    12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引发广泛质疑:一个小学生能做出这样的科研吗?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医学神童? “基因研究项目”获全国大奖

    《医学神童,建议破格录取!》12日,杭州联科美讯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官方微博@丁香园发布的这条推文,说的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34届赛事小学组竞赛中,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的作品《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

    项目简介中说,本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网友纷纷指出,这样的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莫非是神童?期待调查还原真相。

    实验记录 “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

    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在线展厅”上该项目的“相关图片”里,不仅有对实验数据、实验操作过程的展示,还有实验记录本的照片,本子上记录了研究的一些过程:

    “2018·1·6,吕老师带我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陈老师和杨老师提及低氧适应研究的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了……”

    “2018·1·9,老师们给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个课题去年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三等奖,获奖类别属于生命科学。该课题获奖者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指导老师为吕冬梅、马清。

    在其官网上,陈某石的头像一脸稚气,挂在项目简介的左侧,看起来孩童模样。简介称作者利用了遗传学比较分析了某物种在不同地形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样本分析等方面解析此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创新大赛 全国很多获奖题目也“深奥”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500多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相聚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

    记者在网上查到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获奖名单”,看到其中有很多项目也很“深奥”,如“多肉植物能嫁接吗?——6-BA细胞分裂素对提高蟹爪兰嫁接成活与生长率的研究”(小学组)、“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中学组)、“金属材料对抗酸雨腐蚀的智能‘外衣’:对传统金属涂层的改进”(中学组)。

    对比质疑的观点,网友xupenggoing却持不同的看法:“生物医学研究,每一幅图背后都是大量的辛苦付出,每一幅图背后可能有10幅或者100幅不能用的图。并不像某些评论说的这些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当你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才会发现里面有深的学问。”

    回应

    昆明动物研究所:将及时发布调查结果

    记者登录“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现该研究所对此事情已进行了回应。在官网“公告通知”一栏中有《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成果“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相关舆情的声明》:“近期,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针对此舆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青创大赛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调查

    针对网友的质疑,13日上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针对该情况,他们正在进行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会根据情况发布调查结果。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一位工作人员称,大赛方面正就该事件了解情况。前述课题研究是否涉嫌学术造假,如有相关证据线索,可以发送到大赛的邮箱。

    同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一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省科协已经关注到前述的情况,但是否已介入调查并不清楚。

    记者连线

    反对替代研究

    坚持培养科学兴趣

    记者电话联系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位评委,他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学会自己运用科学技术去玩,去创造,这些都靠家长、老师来培养。

    该评委介绍,创新大赛有章程和规则。其中规定: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第二个是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亲自获得的。第三是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他举例说,“当孩子看到一件很新奇的事,想去一探究竟,你可以引导他去探索这个项目,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够,老师、父母可以给孩子指导,把问题弄明白搞清楚。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去研究去探索。”特别是创新大赛研究的内容都是课本里没有的,这其中一定要有老师或者家长的引导或者帮助,对小学生的要求就是全程参与,小学生项目的评审重点是考查项目研究过程中对于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这是创新大赛规则的规定。

    “当然,我们要反对替代学生研究或学生在毫不了解的情况下,用成年人的成果签名上报的错误做法,要坚持创新大赛培养科学兴趣、学会研究方法的核心。”

    网友评论

    xupenggoing:小朋友其实不必急于求成,家长也无需揠苗助长。有时间多出去玩玩,你看这么小都近视了。

    微丑的鹿先森:我还在为生化的基因章节掉头发,这娃都研究C10orf67在结直肠癌的高表达了,后生可畏,钱途无量。

    pikapikapp:不说了,看完觉得自己本科四年白读,收拾收拾准备本升小了。

    网友CecileChan12956:众所周知,青少年科创大赛都是家长的舞台。

    本报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李娜

    链接

    全国青少年

    科技创新大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介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于2019年7月20-26日在澳门成功举办。经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环节,确定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58项、二等奖133项、三等奖183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29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92项;“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10人;“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10所。

    据澎湃新闻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