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艳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听、说、读、写每个环节,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学习语文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仿写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也有人称之为模写,是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一些比较有特点的词、句、段进行模仿说话或是写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或是“写一写”,都是小学教师上语文课时的常用手段。教学写作课时,教师也常用例文进行讲解后,才让学生开始写。 为什么一定要先进行模仿写作练习呢?人非生而知之,不管做什么事情,掌握什么技巧,总要有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譬如学习绘画总是从临摹开始,小孩子写字总要从描红临帖开始。小儿的咿呀学语到作家的初期创作都离不开模仿,即使是有一定的基础和成就,仍需要经常观摩别人的好作品,从中汲取养料。历代很多文学家也都曾学习别人的长处,然后融会贯通,有所创新,自成一家。 小学是学习的初步阶段,无论是口语或是书面语的表达都处在一种学习阶段。课程标准把小学的习作分为三个阶段,而我认为仿写也可以分三个阶段不断提升。 一、仿写好词佳句,从小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能力启蒙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低段的要求是: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所学到的词语。部编版教材将积累词句,仿写好词好句放在了课后的练习与语文园地的活动中。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就要求学生仿写“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教师就需要指导孩子仔细观察事物的特征,从而通过叠词不仅能将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而且也习得一种词语组成方式。语文园地中“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和“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香喷喷”等,这些颜色、质地、感觉等词语的积累,也都是让学生感受到叠词带来的表达效果,并能在语言表达中进行运用,为将来写作打下基础。 同样常见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这三种典型句式仿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写作手法的特点,学会多种表达方式,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除了比喻、拟人、排比句式的仿写,儿童诗也是仿写的好材料。因为儿童诗一般短小且朗朗上口,颇受学生的喜欢。课文《彩色的梦》课后就要求仿写第二小节或第三小节,把想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仿写这样的儿童诗,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更能让他们有发现美的眼睛和静静感受世间万物的内心。 二、仿写段落,学会有序表达。 写作本质上是组织语言的过程,为了确保写作的质量,需要确保组织语言的完整性,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地锤炼自己的字词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形成思维的阶段,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如果让他们直接描写景物或叙述事件,他们很容易思维混乱,不知道该如何写起。所以需要在仿写训练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仿写段落。三年级《赵州桥》《海底世界》等课文,结构布局简洁、直观且主线鲜明。文章的构段方式都是紧紧围绕一句话或是一个意思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都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借助对这一类段落的仿写,学生可以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具有联系以及特有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样的构段方法,把自己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或是看到的景物特点清晰、有层次地呈现出来。这样通过仿写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写作有方,避免心有千言却不知该如何下笔,或是语言混乱、段落无序的情况。甚至有的文章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写作思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仿写框架结构,学会谋篇布局。 语文教材编排是以单元教学为主,每一单元后附有作文训练。叶圣陶先生就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借助这个例子,一是要教会学生读文章,一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这其中必有模仿。 仿写的第一步是力求形似。由于三四年级初涉写作,对写作的构思与成文过程并不了解。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要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模仿入手,了解一篇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学生才能对写作有具体、直观的认知。在研读课文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写作的切入角度、主线和结构框架。文章框架是学生写作的思路,也是学生整个作文的“骨架”,结构的安排会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列出文章的提纲,这样学生会在下笔之前进行全盘考虑。一些学生就是因为作文的结构安排出问题,导致文章结构杂乱,语言表达不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经典范文,通过模仿范文的结构,来提高学生对作文框架的把握,让学生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 其次,优秀的文章往往有很多表达方式,如叙述、说明、描写、抒情。学生在不同的情景时,该采用哪种表达方式,这要视表达而定。小学生的运用一般比较单一,因此以范文为模仿对象,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表达方式,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主题提炼等。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由模仿过渡到创新,写出有自己风格的作文。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妨把模仿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环节,将优秀作品作为范本,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用相近的题材或手法进行反省,互相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可以把观察感受生活和分析鉴赏名家作品,在写作实践中更好地结合起来,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仿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摆脱模仿,从学习写作走向自主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让学生学会写作。仿写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后运用。仿写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 那教师如何在教学时避免学生简单模仿,导致写作时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情况?也就是说,小学生进行仿写后,教师如何对写作创新进行引导?我想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和讲评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及情感做到同中求异,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肯定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