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科研项目,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一事引发舆论热议。公众质疑,究竟孩子是“神童”?还是父母的“神通”,存在“父母搞研究,儿子拿成果”的造假嫌疑? 我们在关注进展、追问真相的同时,也应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其一,家长“爱子之心”如何避免变成“坑娃之祸”?其二,有关部门机构该如何积极作为,完善教育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维护科研规范与教育公平?其三,如何激发和保护孩子科创积极性,善待每一位孩子热爱科学之心? 一个起码需要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独立操作的科研项目,竟然由一名六年级学生独自完成,这多少有点超出公众的常规认知。如果调查结果真的指向人们猜测的“科研造假”“学术腐败”,“望子成龙”心切却不遵守诚信原则、违反学术规范的父母,自然应当受到严肃处理。他们“实力坑娃”之举,树了“坏典型”,不但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更应该追问的是,面对明显超出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负责科技创新大赛评奖的机构和评委,是否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评奖导向是否存在偏差?评审把关是否存在不严、甚至暗箱操作的漏洞? 诚信守则本该是科研从业者基本底线,如果父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来助推孩子“竞跑”,显然有违教育公平,损害公共权益。公众更希望以此事为契机追问真相,推动实现学生升学与各类不合理加分项目的有序脱钩,清理青少年科创大赛中可能存在的乱象,让比赛更公平、更纯粹,真正回归到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正确道路上。 当然,现实中确有很多少年通过参加科创比赛收获启发,进而踏上科研道路,我们不能因为个别“造假”案例彻底否定青少年科创大赛的积极意义,应该给更多热爱科学、乐于创新的孩子创造更为公平合理的环境。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见A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