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一车的芒果从果园里运出来,送到合作社称重包装后整车发往国内外。这些芒果颜色几乎一致,个头也挺大,商品性状很好。这是保山市潞江镇白花村里的一幕,全村18000多亩农田,种的几乎全是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帕拉英达品种,这个品种也叫鹰嘴芒。历经三次产业调整,在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的推动下,芒果已成为白花村的“致富果”,“一村一品”特色鲜明。 创新 选育早中晚熟芒果品种14个 16日和17日,记者参观了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走访了白花村的芒果地、农户、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点。 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里,芒果树上挂着许多芒果。打开套子看,这些芒果颜色、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省农科院热经所副所长罗心平说,这里保存了来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800多份芒果种质资源。 早在2005年,在云南省外国专家局、云南省科技厅和省农科院国际合作处等的支持下,省农科院热经所就先期派出3人到泰国、越南、缅甸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研究工作,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科技人员,同时引进东南亚国家的优良品种。2010年,该所执行了芒果方面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热带水果良种引进及示范”,先后引进国外专家100余人次,派出长期合作交流5人次,短期合作研究或科学考察50余次,从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和以色列等芒果原产地、主产国和国内不同芒果产区进行广泛引种,累计收集保存国内外芒果品种(种质)资源800余份,为优良芒果品种选育奠定了丰富的育种材料基础。 有了丰富的育种材料,该所选择熟期、鲜食优质作为育种的重点目标,选育出适合怒江流域、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不同生态区的早、中、晚熟芒果品种14个,14个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审(认)定,其中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四季芒、金煌、贵妃、帕拉英达、圣德隆和南逗迈4号等6个品种入选农业部热带作物主导品种;2018年,帕拉英达和南逗迈4号入选2018年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凯特芒、金煌芒2个品种入选云南省2019年主导品种。 致富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芒果 保山潞江镇一带长期就种植芒果,至今这里还有百年芒果树,主要种植的是三年芒,这种芒果香气足,吃起来味道不错,但缺点就是不耐储运、纤维多容易塞牙齿,自家吃吃、在周边卖卖还可以,不能进入省外市场,村民就无法增收致富。当时市价一公斤只能卖0.2元-0.8元。 说起省农科院热经所和潞江镇白花村的“缘分”,要追溯到2005年,当时省农科院热经所和白花村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2006年,省农科院热经所在白花村、知青农场开始做品种改良、套袋、抗旱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面的引智成果转化试验研究工作。 省农科院热经所研究员尼章光说,刚开始推广套袋时,农民嫌麻烦不接受。研究所在知青农场进行示范,收购商看到品相好的芒果,说:“你们要是套袋,我每公斤多加0.5元收购。”当时的芒果收购价是1元。看到收购商加价收购,村民才开始逐渐转变观念。 另外,还开展了品种改良,选择耐旱、耐贮性好、高产稳产、套袋后外观颜色好的芒果品种——帕拉英达,作为白花村的主栽品种。白花村支部书记李升和回忆说,全村有土地18000亩,种的几乎全是帕拉英达,零星还有点三年芒、象牙芒。 那些年,省农科院热经所搞芒果研究的十多个科研人员,轮流进村入户,指导村民种植、修剪、树花、施肥、套袋,尼章光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芒果尼”。 白花村有560多户,201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567元。村子里很多村民都盖起了两层楼、三层楼的房子,村民甚至还自筹一千多万元修建提水灌溉工程。 如今,村民95%以上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芒果,实现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李升和感叹说:“摸索了几十年,经过三次产业调整,找到合适的产业真不容易!” 这几天,走在潞江镇白花村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十多个收购点,一辆辆三轮车运着芒果进收购点。白花村主任、保山明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美和,正在收购点忙得不可开交。他说:“今年6月16日发了第一批芒果,现在已经走了一千多吨,主要发往俄罗斯、越南以及中国上海、北京、重庆、嘉兴、福建等地。今年还有20多天的采摘期。” 推广 怒江大理等地试水芒果产业 白花村的芒果产业模式,还影响带动了周边地区。2009年,怒江州泸水市上江、六库、鲁掌、大兴地等乡(镇)均开始发展芒果,到2018年底种植面积达0.8万亩。蛮英村全村农户开始积极自发种植芒果,目前全村已种植芒果面积达7000余亩。 2019年8月下旬,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仁寿村芒果示范基地喜获丰收,第一年挂果,200亩芒果基地生产芒果45吨,市场销售价5元/公斤,1万元/吨,实现产值45万元,平均亩产值达2250元,预计盛产期后(第5年)亩平均产量可达1.5-2吨,亩平均产值达1.5-2万元,亩纯收入可达1-1.5万元。仁寿村建档立卡户杨绍芬通过种植帕拉英达芒果,2018年收果3.5吨,售价8元/公斤,产值近3万元,成为仁寿村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典型。 省农科院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了芒果产业“一村一品”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杨质高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