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官网获悉,该所研究员徐光辉通过对云南罗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在滇东(曲靖市罗平县和红河州泸西县)发现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一种清道夫型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小巧漏卧鱼。 三叠纪是新鳍鱼类辐射演化的重要时期,出现了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新鳍鱼类:有牙齿粗壮而锋利的顶端捕食者,有半球形齿的食甲型鱼类,也有牙齿细小或无齿的食浮游生物鱼类。小巧漏卧鱼和这些的捕食者都不一样,它是一种食腐性清道夫型鱼类。它的标准体长只有3厘米左右,但却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它可以比微生物更快速地分解其他动物(如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的遗骸,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以小巧漏卧鱼和其他相关的新鳍鱼类为研究对象,在过去10年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基础上,徐光辉建立了辐鳍鱼亚纲的一个新目:漏卧鱼目。小巧漏卧鱼是漏卧鱼目最古老的属种。 漏卧鱼属名源于古代罗平及周边地区的漏卧侯国。得益于这一地区丰富的三叠纪鱼化石材料,徐光辉在新鳍鱼类的演化关系和分类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上首次重建了较完整的早期新鳍鱼类进化树,提出了新的基干新鳍鱼类分类体系,将小巧漏卧鱼、贝氏罗平鱼和欧洲的贝洛特梳齿鱼归入新建立的漏卧鱼科。该科的近亲是此前发现于南美及欧洲中、晚三叠世的伪比肯鱼科鱼类,两者组成漏卧鱼目。 本报记者 杨质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