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柒斤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诸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被誉为“千古一人”。《宋史》单独给他立传,主要褒奖他推动文艺发展的特殊贡献。殊不知,苏轼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尤其善于治洪,并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治水佳话。 眼下,长江流域强降水持续,防洪抗洪形势严峻,想起了苏轼在徐州指挥抗洪抢险的往事。 《宋史·列传·卷九十七》说,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调任徐州市长,没过几天轻松日子,强降水导致黄河水位暴涨,在曹村决口,“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特大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当时,看到有钱的人都争先恐后往外逃,苏轼斩钉截铁地说,富裕的人都走了,民心就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有我在此,洪水绝不能冲毁城墙!将准备逃走的富人赶回城里后,苏轼马不停蹄去找当地驻军“武卫营”,告诉驻军指挥官:“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驻军指挥官自告奋勇地回答,市长大人尚且不顾个人安危抗洪守城,我辈小人“当效命”。他立即率领士兵“持畚锸以出”,日夜加固“戏马台”至城墙的东南长堤。暴雨日夜不停地下着,“城不沈者三版”。苏轼干脆就在城墙上用茅草搭起“抗洪抢险指挥部”且“过家不入”,并派人24小时不间断查险除险,终于保住了徐州城。洪灾过后,苏轼又请求朝廷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犯。 其实,古代水患一直关系着政权稳定、社会安宁和百姓生存,苏轼深谙此道。故而,每到一地任父母官,他总不忘先察民情,找准百姓最关注的水患问题,尔后精准施策加以解决。熙宁二年(1069年)和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两次任杭州父母官时,都以治理西湖为第一要务,他全力疏通唐代杭州刺史李泌修筑至宋已荒废的杭城“六井”(杭城淡水来源)后,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杭州老百姓将此命名为“苏公堤”。《宋史·河渠志》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苏轼治理西湖的壮举,赞之为西湖水利史上最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比较详细记述了苏轼实施河湖分治、兼济河槽、募集资金、发动群众、葑草作堤、变害为宝等治水过程与方法。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被召为吏部尚书,还没到任,因为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改任翰林承旨。苏辙推辞尚书右丞的职务,想和兄长苏轼一同担任侍从官,朝廷没有同意。苏轼到翰林院几个月,又遭小人谗言,他请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以前,开封府各县多水灾,地方官吏不深究水灾的原委,任意挖开陂泽,将水注入惠民河,惠民河容纳不下,造成陈州多水灾。于是,那些庸官又打算凿开邓艾沟与颍河勾通,并开凿黄堆想把水引入淮河。苏轼一到颍州,便派技术官吏用水平器测量地形高低,淮河涨水时水位高出新沟近一丈,若开凿黄堆,淮水将倒灌颍州地区造成严重水灾。于是,“轼言于朝,从之。”……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但他从不因贬谪丢失“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将老百姓关心之事系在心头:抗洪抢险,他不顾个人安危将“指挥部”安于随时被洪水冲走的城墙上,表现出誓与城墙共存亡的决心和勇气;疏浚河道,他又不怕得罪同僚,提出科学方案。故而,虽非“专业”出身,苏轼总能找寻到治洪良策。其实,“以人为本”侧重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内部问题,这个问题仍是正在进行、尚未完成的重要问题。苏轼善治洪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官者只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并不断实践,什么样难题都可另辟蹊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