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在云南昆明正式启动,经过激烈角逐进入决赛的4支AI队伍,和来自中国草莓种植强县的4支顶尖农人队伍齐聚,54位选手将开展为期120余天的高原草莓“人机”种植竞赛,并以此为样本互相切磋,将“劳模经验”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探索出更加本土化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云南本土队伍将发挥“怒江经验” 自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启动招募开始,共吸引了全球超过17支AI队伍,超过108人参与报名。经过激烈的初赛答辩及评审,最终共有AiCU、CyberFarmer.HortiGraph、智多莓、NJAI.莓4支AI队伍进入决赛。 “用算法训练机器的同时,也希望可以训练农民,让其灵活掌握应用这套技术,让农民变成技术工人,能够对草莓生长节点和模型对应,进而提升整个云南草莓的商品化率和附加值。”智多莓队队长、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飚说,他们队伍的成员们曾在怒江大峡谷等“三区三州”地区,给村民提供草莓种植的科技支撑。 这支来自云南本土的技术强队,分别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昆明农科院、云南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和工程师们组成。在这次比赛中,他们计划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在草莓生长上,这项技术此前被公安、化工领域成熟应用,常见于毒品、化工品的无损检测。 劳模经验结合人工智能 与AI组一起较量的,还有4组来自中国草莓种植大县的顶尖农人高手:纪荣喜劳模工作队、圣野浆果富民队、艳九天巾帼队、神农小队。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辽宁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马廷东、“草莓皇后”沈海燕等队长和队伍内的90后新农人通过大赛凝聚在了一起。对于AI组的整体策略,顶尖农人们有不一样的看法。马廷东判断,AI是农业的未来趋势,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纪荣喜则认为,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必然趋势。他在镇江的实验大棚里,也加装了补光、补温、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水肥一体化设备。 如何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习到顶尖农人们的种植经验,进而优化生产管理过程,也是科学家们在这次决赛中关心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农业先进信息处理专委会主席李道亮表示:“未来30年中,农业劳动力将越来越短缺,无人农场等技术突破至关重要。” 不仅“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这些全球青年科学家及国内顶尖农人的众多策略和思考,对于主办方拼多多来说,也是一次深远的探索。拼多多副总裁陈秋说,拼多多从成立之初,就不断努力让农产品通过“拼”模式大规模上行,而在农产品“卖得好”基础上,平台还希望帮助农民“种得好”。这次比赛,对于拼多多来说仅仅是一个起点,希望全世界的好手们,能够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事生产结合,为中国众多的农产品产业带和小农户,提供一种更低成本、易于操作的数字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本报记者 朱婉琪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