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7月24日 星期五
第A12版:关注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7月24日 星期五
心声
“天问一号”出征火星 云南籍航天人有话说








    昨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这样高起点、高难度的挑战,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努力,而其中,也有云南籍航天人的身影。他们在其中承担了什么样的任务?他们对此次任务又有哪些看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张树磊

    23年见证中国航天进步与腾飞

    张树磊来自云南澄江,投身航天事业23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91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中心系统工程师团队任务工作组织计划的抓总统筹。

    一回首,我已经到基地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里,我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进步与腾飞。西昌发射场从刚来时一年打两三发任务,发展到现在,一年可以打将近20发任务。我们的发射周期也从以前的一发任务将近60天,缩短到现在两发任务发射间隔只需要15天左右,发射效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我们所能发射的火箭也从以前的一两种型号,发展到我国现役所有火箭型号;我们还创造了连续86次航天发射成功的世界纪录,在我们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从西昌走向世界、走向深空,第一次成功地在月球背面实现了软着陆和“月兔”号巡视器自主巡视。西昌成为了中国航天的圣地、高地和福地。

    从西昌走向文昌,我们的视野更宽了,射向更广了,射程更远了,载荷更重了。在这里,我们实现了“胖五”首飞,实现了“天舟”升天。当前,“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将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我相信我们的火星探测一定会成功,并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因为我们有西昌航天精神、海岛创业精神的支撑;因为我们有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好作风;因为我们有国际领先、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还因为我们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好队伍。

    胡嘉

    “地勤人”同样向往无垠的宇宙

    胡嘉来自云南昆明,投身航天事业15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69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团队工作的技术牵头和行政管理工作。

    我是一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15年的云南人,一直和发射场地面设备打交道。火箭一飞冲天的画面总是让人无比激动,但在此之前复杂而周密的地面准备工作,才是火箭顺利起飞、卫星、探测器、飞船成功入轨的重要保障。如果说火箭的飞行是以秒、分钟为单位来计数,那么地面准备工作就是以周、月为单位来进行。从火箭的运输、测试到燃料加注,每一项工作都与地面设备密切相关。

    这15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发射场地面设备从现场手动控制到远程操控、从国外设备唱主角到国产自主可控设备全面运用、从依赖人工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同时,由于地面设备的原理相同,我也亲身参与了文昌发射场的部分建设工作,看见了一座现代化的发射场在椰树林中拔地而起。

    现在,文昌发射场作为中国最新、最先进的发射场,成为了我国火星探测的母港。地面设备永远不能上天,我们这群“地勤人”也不会有航天员那么伟大,但我们的心一样向往深空、向往无垠的宇宙、向往着中国航天问鼎天下的那天。

    仝非

    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了成功

    仝非来自云南昆明,投身航天事业15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69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航天器与试验鉴定系统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测发系统技术工作。

    能够参与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在我奉献的青春里,我和我的同事们曾一起托举起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探测器,北斗二号、三号卫星进军太空之路。

    在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的山沟沟里,两座高耸的塔架不知陪伴了我多少个日日夜夜。依稀记得,在那个阴雨蒙蒙的午后,火箭在两个闪电之间直插云霄;在那些斗转星移的夜晚,塔架在群山的环抱中金光闪闪;而我,一个普通的身影,淹没在钢铁支架下、淹没在测试记录中、淹没在紧张稳健的流程中……在短短15年时间里,我已经历过百余次发射任务。

    现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奔袭在亿万公里的征途上,前期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了发射的圆满成功!这又是中国航天的“首次”,而且后续还有更多的“首次”!加油“天问”,一路顺风!

    樊晶

    为“天问”寻找最佳飞天窗口

    樊晶来自云南宣威,投身航天事业10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50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系统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担任气象预报员。

    此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我担任气象预报主班,负责任务各个关键节点以及加注发射阶段所需气象预报预警产品的制作及发布,为“天问”问天寻找最佳飞天窗口。

    非常有幸能参与这次里程碑意义的航天发射任务,能在发射现场见证了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号角。“天问一号”来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从屈原向天叩问宇宙起源,到今日中国航天人探索火星,不仅仅是航天科技和深空探测水平方面的巨大提升,更对人类文明进程及探索宇宙与生命的意义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通讯员 何玲 文 黄文强 摄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