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改造提升学校7120座旱厕 新(改)建1000座城市公厕达到二类标准 新(改)建1100座旅游厕所达到A级以上标准 城市公共厕所“三无三有” 无粪便、无臭味、地面无水渍 有手纸、有洗手液、有香薰 将在公共场所开展清洁消毒行动 倡导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 餐饮外卖食物采用密封盛放配送 7月3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我省将结合云南实际,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新形势对爱国卫生工作的新要求,精准聚焦,从今年7月到2021年底,在全省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通过巩固和转化专项行动成果,到2021年底,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标准。 新内涵 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据悉,此次结合我省实际,将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省开展以“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为主题的“7个专项行动”。具体为:裸露垃圾全消除、公共厕所全达标、洗手设施全配套、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餐饮服务环境卫生全改善、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全提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参与。从环境卫生、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人的卫生4个具体方面入手,适应城市品质提升、美丽县城(乡村)创建、健康云南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新期待、新要求,全面开展动员,集中专项整治,为爱国卫生注入新内涵,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发布会上,云南省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洋说:“这次专项行动坚持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回应和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每一个专项行动都附有任务清单、责任单位,确保措施实实在在、责任清清楚楚、目的明明白白。” 新目标 到明年底129个县市区全部达卫生城市标准 这次专项行动在监督、考评、奖惩等方面作出了创新实践,更加契合新时期社会监督治理模式。其中,把社会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估的主要指标和依据,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个季度随机暗访一次,不通知、不开会,以曝光、通报、整改问题为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时,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设置投诉举报专栏,在电视台、电台设置专项整治曝光台,开通专线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开展满意度调查,每季度将群众投诉问题处理结果汇总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此外,在这次专项行动中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在行动中期和结束前进行两次独立评估,强化日常抽查和评估权重,评估结果作为省政府表扬表彰的主要依据。 杨洋介绍,现在全省129个县市区只有64个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的标准,达到省级卫生城市(县城)标准的有61个,还有4个县城是空白,距离全面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的标准差距依然很大。 “为了顺利达到目标,我们将每月召开一个情况通报会、工作促进会,每次会议曝光各地在‘7个专项行动’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且通过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组织暗访的形式来曝光问题,强力推进工作。”杨洋说。 行动主题 清垃圾 昆明主城区城乡建成区裸露垃圾清理超80% 以道路路面、背街小巷、河道湖面、城乡结合部、旅游景点景区等区域为重点,加大环卫清扫保洁工作,消除城乡建成区范围内裸露生活垃圾,确保生活垃圾应收尽收、日产日清,建筑垃圾规范清运处理。昆明市主城区达到80%以上,地级及州府所在地城市达到70%以上,县城达到60%以上。 交通沿线做到路面无生活垃圾、无浮石浮沙、无灰尘堆积,公路护栏定期清洗。高速公路服务区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裸露垃圾。铁路车站站房内垃圾每日清理、确保干净整洁,定期清理铁路沿线裸露垃圾。 村庄清洁行动则是围绕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塘沟渠、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等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管集市 将开展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提升工程 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马翔介绍,目前全省共有1995个农贸市场,既有合规达标的标准化室内市场,也有大量的大棚市场和沿街的临时市场,已经完成了摸底调查。此次专项行动将结合全省农贸市场的实际情况,整治市场乱象,落实农贸市场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有卫生整洁的场容、有安全放心的商品、有井然有序的周边环境“五有”要求,努力实现农贸市场净化、美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五化”目标。 此外,还将开展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提升工程,着力清理市场周边环境,加强对操作台面、垃圾桶、活禽及水产等区域和部位重点消杀,着力整治市场环境卫生,实施标准化农贸市场示范工程,着力提升农贸市场标准化水平。 针对目前市民关注的冰鲜肉类、活禽、水产等商品,马翔表示将着力加强市场疫情防控。同时,加强水生、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销售行为监管;倡导和鼓励集中屠宰、检疫合格的白条禽上市交易,着力规范活禽交易。 净餐馆 全面落实“明厨亮灶”要求 严格规范后厨卫生管理 持续改善餐饮服务环境卫生条件,全面落实“不达标就整改,不整改就停业”和“七个达标”要求,确保餐饮消费放心、安心、舒心。 做到保持门前路面整洁,餐馆周边无杂物、无垃圾、无积水、无污物。就餐场所门窗、桌面、座椅、地面洁净,有顾客洗手设施,卫生间设置合理、配套齐全。全面落实“明厨亮灶”要求,严格规范后厨卫生管理。 同时,做到食品分类分区存放,防止混放造成交叉污染。开展食品原料自查,禁止采购明令禁止食品。禁止采购经营野生动物、长江流域渔获物,以及未按规定进行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或来源不明的食品原料。餐饮具的清洗消毒场所要满足卫生要求,集中消毒企业要有合法资质证照。 此外,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个人卫生管理,消除传染病隐患。餐饮外卖食物采用密封盛放或使用“食安封签”,防止配送过程污染。 扫厕所 我省城市公厕“三有”有手纸有洗手液有香薰 自我省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全省公厕建设和公厕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今后,这一“里子”工程还将继续。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赵志勇表示,未来一年半内,我省将全面消除学校旱厕,改造提升6933所学校7120座旱厕。同时,完善洗手设施,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落实厕所保洁、消毒、运行维护措施,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标准。 我省城市公共厕所将达到“三无三有”标准,即:无粪便、无臭味、地面无水渍,有手纸、有洗手液、有香薰。同时,新(改)建1000座城市公厕达到二类标准,新(改)建1100座旅游厕所达到A级以上标准。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公共厕所运行维护管理,全面落实厕所粪便、尾水无害化消毒处理等。 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城镇建成区内加油站点、铁路高铁车站、机场航站楼等区域公共厕所的运营维护管理也将持续加强。同时,还要加强国(省)道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运站、铁路普通车站、农贸市场和乡镇镇区公共厕所运行维护管理,达到相关标准。 在农村,将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公共厕所1500座以上,确保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共厕所全覆盖。并将农村公厕保洁、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纳入村规民约,达到干净、卫生标准。 常消毒 全省公共场所清洁消毒标准化 公共场所是各种传染病滋生传播的重要源头和载体。杨洋表示,将在全省公共场所开展以“环境卫生制度化、清洁消毒标准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为主题的清洁消毒行动,分门别类对学校、医疗机构、机场、车站、公共交通工具、文化娱乐场所等重点场所。 此外,酒店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梯扶手、座椅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杯具茶具、床单被套、毛巾浴巾等可反复使用的物品用具,也提出了清洁消毒的标准、频次及方法,并明确了进入公共场所人员必须检测体温、扫健康码等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在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的基础上,对机场候机楼、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宾馆提出了卫生管理全达标的更高要求,打造让人民群众安全放心的公共场所。 众参与 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统一开展卫生大扫除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省居民健康知识普遍缺乏,吸烟、酗酒、运动不足、饮食不健康等不良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专项行动提出了“科学健身、控烟限酒”的社会倡导,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天坚持一次工间操,学校每天开展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促进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 同时,把今年疫情防控中“保持社交距离、实行分餐公筷”等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措施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社会倡导。为解决传染病经手传播的问题,专项行动还发出了“勤于洗手”的倡导,提醒社会大众坚持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等关键时刻注意洗手,让勤洗手成为一种行动自觉和好的生活习惯。针对云南传统上特有的食用生肉、草乌、腌肉、腌菜等不良习惯,容易食物中毒和罹患人畜共患疾病,还发出了“革除陋习”的倡议,树立健康饮食新风尚。 此外,为充分发挥爱国卫生社会性、群众性优势,卫生健康部门还倡导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统一开展卫生大扫除。 勤洗手 将在有条件的区域配置洗手液等设施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勤洗手”早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常规动作。在昆明各大商圈、地铁站、写字楼等公共空间,洗手池旁的消毒洗手液成了标配。还有一些餐饮店,目前依旧在为顾客免费提供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 赵志勇介绍,在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我省将在有条件的区域同步配置洗手液、擦手纸、干手器等设施,实现时时处处“能洗手”。 据介绍,在接下来的洗手设施全配套专项行动中,住建部门将以“因地制宜、方便实用”为基本原则,以学校、医疗机构、集贸市场、室内公共场所、公园广场、客运站(码头)、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8类公共场所为重点,整合现有城镇公共厕所、应急避难场所等区域洗手设施。“同时,还将在现有手触式水龙头改造升级为感应式水龙头的基础上,对于人员流动大的区域规划、新建、配置一批感应式便民洗手设施,加强盥洗废水排放去向管理,避免污染环境。” 此外,我省还将在有条件的区域同步配置增加洗手液、擦手纸、干手器等设施,确保达到公共场所洗手设施数量足够、质量达标、管理到位、方便使用,让人民群众无论是在大街小巷、交通沿线、旅游景区,还是在上学、看病、就餐、乘车、购物、休闲之地,都会有满足方便洗手的配套设施。 赵志勇表示,目前我省已组建了“洗手设施全配套”专家队伍,在16个州市选点试点示范,督促指导各地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确保3个月内初见成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洗手的需求。 记者走访 后疫情时期那些健康生活方式你还在坚持吗 这次专项行动的一大特点是,提出了“社交距离、勤于洗手、分餐公筷”3个新风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不少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洗手不再一冲而过,而是手心手背20秒;桌上少见的公筷公勺,现在成了必不可少……后疫情时期,那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你还在坚持吗? “勤洗手”应是生活习惯 昨日,记者走访时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勤洗手”行列,不仅洗手的次数多了,洗手时间也长了。以前洗手可能就用水冲一下,几秒钟就结束,现在会洗更长时间。”市民陈女士说,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她会带着孩子一起洗手,用洗手液搓洗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市民孙先生告诉记者,平时家里都会备有洗手液,但是量不多。疫情发生后,他就在网上购买了手部消毒液、消毒湿巾等好几种消毒用品,每次在外出回家后,用餐前都用手部消毒液搓搓手。“虽然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我们应该将‘勤洗手’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 使用公筷从一餐一饭做起 除了注重洗手,不少市民在就餐时也开始使用公筷和公勺,并将这一习惯坚持了下来。蒋大爷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在今年过年期间开始用公筷,虽然刚开始不习惯,但是时间长了,在他的影响下,一家人都把用公筷看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因为蒋大爷的儿子、儿媳工作比较忙,没空为孙子做晚餐,所以蒋大爷每天都会将孙子接到自己家里吃晚饭。在他的影响下,孙子渐渐成了他们家用公筷的监督员,“他爸爸吃饭时忘记用公筷夹菜,孩子就会指出来,并监督爸爸用公筷。” 保持社交距离文明外出 主动出示健康码、测体温、戴口罩、自觉保持社交安全距离……恢复堂食以来,杨女士已经记不起是第几次在外用餐了,但是每次在外用餐都与其他客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杨女士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她在餐厅里走动时并不会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有时候甚至会扎堆取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开始与其他人保持社交距离。“虽然戴着口罩,但还是选择与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刚开始有些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会站那么远,但是后面慢慢地就理解了。” “疫情防控不能松懈,戴口罩、用公筷、保持社交距离这些习惯要坚持下来,最好要形成习惯。”杨女士说,她希望大家能把疫情期间养成的文明习惯坚持下去。 名词解释 爱国卫生运动 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在云岭大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1956年全省消除了人间鼠疫,1960年全省消灭了天花,今年7月,云南又历史性消除了虐疾,城乡环境卫生大幅改善,全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 本报记者 罗宗伟 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