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第A09版:人物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刘庆飞 青春刻在石头里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外揽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92年生于河北邯郸的刘庆飞,与之初见时他身着素衣、谈吐稳重,他说:“只有学得越多,收获才会越大;只有不断地变,才能从石头里跳出来,把篆刻艺术传承下去。”

    刘庆飞,2017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后结业于多个名家篆刻艺术工作室,问业于谷松章、杜延平先生。现任云南印社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印社社员、秘书处秘书,东偶印社社员,天津印社社员,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及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年仅28岁的他纵使成绩斐然,也不骄不躁、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学习。

    结缘

    篆刻于他 是巧合亦是必然

    学习篆刻对于刘庆飞来说,既是偶然亦是必然。父亲酷爱硬笔书法,时常自我钻研、书写作品,每逢春节时还为自家宅院书写春联。在父亲的熏陶下,幼年的他便开始接触并喜爱上书画艺术。父亲得知刘庆飞常常自己描摹一些小样后甚是欣喜,便送他到书画班进行学习,也曾多次参加全国青少年绘画比赛,学习间偶然翻看到篆刻书籍,对篆刻艺术的喜爱之情便跃然心上。他说:“闲暇之余就到书店看书,从书本中简单地了解一些篆刻工具、手法等。”至此篆刻艺术便在他心中萌芽。

    2012年,向往春城的他顺利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虽就读中国画专业,但他始终对篆刻艺术饱含热爱,至此也开始了自己所向往的艺术文化之旅。

    研习

    生活再难 依然坚持追梦

    受父辈的影响,对书画及自小萌发对篆刻艺术的喜爱,在他成长过程中不但没有泯灭,反而不断生长和壮大。大学期间,他刻苦研习,在学好中国画的同时,也对篆刻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只要有空就到图书馆查看书法篆刻的书籍,了解和学习各个流派的不同风格,或是自己琢磨篆刻技法等。刘庆飞说:“那时候没有专业的篆刻导师指导,只能自己琢磨,从零基础学起,通过查看大量的印谱和工具书等途径来获取相关的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远赴他乡求学的刘庆飞,除了家里补贴的日常生活费外,此后的一年里做起了书画装裱工作,赚取的钱用来置办篆刻工具和耗材。这既和自己的爱好相关,又能继续心中所向往的篆刻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进入大学后的第二年,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艺术道路上的挚友、书法专业的学弟安浩宇。二人兴趣相投,开始共同钻研篆刻,常常交流学习,畅谈心得和理想抱负。此后,原就读中国画专业的刘庆飞,时常到书法班学习,使得他痴迷于书画篆刻之中。在好友安浩宇的引荐下,拜识云南印社副社长杨恩泉先生,经杨老师的悉心培养和指点,刘庆飞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说:“杨恩泉老师就是我在篆刻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让原本偏航的我成功回归到正轨。”

    不断求索 个人风格渐显

    刘庆飞初出茅庐,至此之后的几年多次参加篆刻展并屡次获奖。参展获奖后,更加坚定了他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并在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二翼堂刘庆飞篆刻工作室。为了寻求篆刻技艺的提升,先后拜学于西泠印社谷松章老师、杜延平老师,之后他的篆刻风格也逐渐明确。

    在外出学习后,他以《心经》为主题,采用汉印、小玺、细朱等多种不同方式的风格进行艺术创作,所呈现出的作品风格多样,古雅秀劲。该作品在2017年毕业展上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展出,得到了师友的认可和鼓励。

    谈及创作《心经》的缘由时,刘庆飞说:“从一开始,我就想追求古人的高古之意,运用多种文字形式来呈现。”他始终如一遵循书法与篆刻兼通、创作与理论并举的宗旨,以印学为基础,旁涉书画文化,继承传承和弘扬篆刻艺术。

    梦想

    培育新生力量 传承中国文化

    在篆刻艺术这条梦想的道路上,他一直奋力奔跑。大学毕业后,刘庆飞留居昆明,开办篆刻高研班,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给热爱篆刻艺术的同好。同时他也力求上进,投师诸多篆刻名家门下学习,转益多师、潜心问学,篆刻技艺也愈发精进。记者采访时他说:“无论身处何地、心在何时,都需要不断学习,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篆刻艺术需要不断提升技法、增加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使篆刻技艺更全面、艺术水平更提高。篆刻本属于书法艺术,但大多时候大家关注不到它,也正因为如此,我开授篆刻,想让更多人了解篆刻,接受它、爱上它。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翼堂刘庆飞篆刻工作室作为云南印社创作活动基地,这也是对刘庆飞极大的肯定,也坚定了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本报记者 赵文宣 摄影报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