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徽 对老旧小区的出行改造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改造成效在明处,而老旧小区面临的另一大难题:下水道,是在暗处,不能因为改造成效不易体现而被忽略。 7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会上表示,经过摸底排查,各地上报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有17万个;从调查和各地反馈看,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群众意愿强烈”。而昆明的老旧小区改造也正有序展开,最新消息表明,昆明今年将对215个小区(社区)进行改造,目前9000余万元资金已到位。而在2019年,昆明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已经陆续展开。 目前,昆明老旧小区的改造已经初见成效。比如在永昌小区的一些居民楼里,楼梯拐角处很贴心地出现了一些安装在墙上的可折叠塑料凳,这为上下楼的老年人提供了小憩的方便。还有西福路上去年新建的立体停车场,极大地缓解了楚祥苑、柳苑小区等住户的停车需求。从省委党校小区到吴井路黄家庄等老旧小区,甚至还装上了电梯。这些举措对症下药,针对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改造后的提升非常明显,必须点赞,这也令人对今年接下来的改造效果拭目以待。 作为曾居住过丰宁和梁源小区现居住在永昌小区的我来说,想为昆明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提一些建议。 首先,改造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已有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应该要保持,比如我认为最困扰老旧小区出行的两个问题:老年人上下楼和停车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总结为“走出去”和“停进来”的问题。“走出去”意指老年居民出行难,有很多居住在较高楼层的老年人甚至难以下楼,被困在自己的家里,共享电梯可以说“解放”了他们,善莫大焉;而停车难的问题导致很多有车一族不愿意去老旧小区办事和进行各种活动,久而久之会加重老旧小区的孤岛效应,多建立体停车场可以从根源上缓解这个问题。 其次,对老旧小区的出行改造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改造成效在明处,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老旧小区面临的另一大难题:下水道,是在暗处,我认为不能因为改造成效不易体现而被忽略。就拿我所居住的永昌小区举例,由于设计年代久远而存在的缺陷,下水道极易堵塞。每年的雨季永昌小区都会被淹好几次,而我家楼下的化粪池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人工进行疏通……类似下水道这样藏在暗处的问题,老旧小区里还有很多,对这些“看不见”的问题,我希望也要和那些看得见的问题一视同仁。 第三,老旧小区有很多问题,但也有它的优势,因为建成时间长使得周边的配套设施成熟就是老旧小区的一大优势,从学校到菜市场到餐馆,老旧小区的生活便利性往往是新落成小区无法比拟的。比如因为有稳定的客源以及房租低廉,有很多餐馆在老旧小区里一开就是数十年从而形成著名品牌。就拿永昌小区来说,就有越南小卷粉和眼镜烧烤等昆明吃货耳熟能详的餐饮品牌。希望在对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中,不要让这些老店消失,环境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应该是可以共存的。 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有些原本的单位宿舍楼由于房主变动,甚至连单位都已不存在了,成为无主楼,从物业维护到安全性都有很多问题,如何让这些无主的“孤岛”不孤,也是改造工程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 (相关新闻见A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