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徽 我不是很赞成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突出“大学生”或“女性”的标签。 据《新京报》报道,失踪十多天的南京女大学生黄某遗骸在可可西里被发现,非常遗憾。而黄某的具体死因,警方目前表示不便透露,可以确定的只有“排除他杀”。 青海省海西州蓝天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谢文淋透露,“由于现场衣物等遗物没有血迹,可以初步判定,女孩应该是抱着轻生的目的到达可可西里,可能是服用催眠等药物,使自己在现场昏迷,由于可可西里无人区高寒缺氧,夜晚气温极低,是导致失联女孩死亡主要原因。” 如果是轻生的话,我不想在此讨论她应该采取何种轻生方式以及导致她轻生的原因。我很难想象她从南京出发乘坐火车前往遥远的格尔木,然后再租车前往险恶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走过这漫漫旅途只是为了死在那里。我们口中的诗和远方,却成为她最后的归宿,这无论是对她还是对她的亲人朋友都太残酷。 最近的几起引人关注的意外死亡或失踪事件,当事人都为女大学生,比如这一起,再比如5月份在湖南天门山进行翼装飞行时不幸遇难的女大学生,还有最后一次露面在西双版纳的一南京女大学生,至今已失踪24天仍下落不明……为正当花季年华的生命凋零感到惋惜,为女生的下落不明感到揪心。这也似乎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就是女大学生出事的概率比较高。 是这样么? 其实未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有个新闻,在南京有个大学生偷外卖,引发广泛关注,甚至有很多人同情这个所谓的大学生,然而后面事件真相出现了反转,原来这个人既不是大学生,也不是因为饿而偷外卖,然后网友们对此事的关注度马上就下降了。 所以我觉得问题出在大学生这三个字上。尊重读书人是中华文化的美德,但我不是很赞成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突出“大学生”或“女性”的标签。 我坚持认为,任何一个生命的死亡都是个悲剧。这也正是在新冠期间我们为任何一个生命的逝去感到悲痛的原因,是我们在看到护士推着被抢救过来的古稀老人看夕阳而感动落泪的原因。我们在为可可西里的一百多警察徒步寻找失踪女大学生而感动的同时,也为杭州碎尸案中警方不辞辛苦清理了38车粪水找到线索而肃然起敬。 只要我们稍加检索,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 这个社会最基础的安全感,正是建立在这种对每一个生命都不惜代价去抢救搜寻的原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