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太和巷10号院,一个狭长的“U”型院坝,雨季带来的潮湿,让有着30多年历史的楼院更显陈旧,地面上下水道盖板湿滑残缺,缺口大得甚至能“吞没”人脚。不过,这已是院坝的过去式了。自去年官渡区太和巷10号院有了院委会,大爹大妈们发起了一系列自救式微改造。这不,在昆明市官渡区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发起的社区微改造工作坊项目中,院委会争取到一笔项目资金。在大家伙儿的合力操持下,最近,12块大大小小的新盖板更换一新,老人、小孩再也不用担心回家“遇险”,院坝安全指数再次提升。 老旧小区物业缺失 这个老小区是如何完成蜕变?来跟着记者一探究竟。 进门处的一面围墙上,手绘着不同主题的宣传画,靠里面的一堵墙边以及单元口,摆放的各类花木生机盎然,可以看出这里的居民爱生活更爱院坝。不大的院子里,单元口一块块灰白的新盖板十分扎眼,它们就像补丁一样,与原有盖板、路面格格不入。“以前,这一个坑,那一个坑,走路得时时刻刻看着,一不小心就会崴脚。”老住户张大妈扶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女在院子里玩耍。她说,过去随着院坝里的楼龄越来越长,各项设施也愈发陈旧。但近一年多以来,小区里的变化还挺大的,住在这里越来越舒服了。 院委会成员胡志华在院坝住了30多年,他告诉记者,小区以前是税务局的单位福利房,共有120多户人家,如今只有少部分是原来的老职工。有别于一般商品房,单位福利房没有物业管理,时间一长各种“病”就暴露出来。 组建院落自治委员会 为破解社会治理中的难题,2018年以来,官渡区积极探索基层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三方合作,逐渐形成“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去年,在太和街道的指导下,昆明市官渡区和乐居街坊荟社工的引导下,通过楼院居民推选、自荐、社区党总支选派相结合的方式,太和街道太和巷的10个楼院分别成立了院落自治小组和院落自治委员会,10号院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多来,在5位院委会成员的带动下,10号院居民们开启了一系列“自救”行动:为防止小偷进小区行窃,围墙上安装了一圈圈带刺的铁丝网;垃圾房旁边的楼梯上,安装了一段约3米的护栏,小孩子跑跳也不怕了;为避免外来车辆任意进出,大门口安装了车辆门禁系统;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院委会还操持着购置了一些防护物资,用于院坝的公共区域消杀…… 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来?“大小项目支出经费,主要来自院坝停车费。”胡志华告诉记者,院委会成立后,重新划定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将群众的“生命通道”打通了。停车费算下来每月几千元,但这笔钱院委会成员不碰,一直由第三方“和乐居”管理,两方各有一本账。 推动3000元微改造项 一年下来,在院委会的张罗下,太和巷10号院的变化有目共睹,但院坝需要改造的地方还有很多,院委会很快就捉襟见肘。去年底,昆明市官渡区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启动社区微改造工作坊项目,太和街道七八个小区、院坝报名参加并集中路演、投票。 首场微改造路演中,太和巷10号院委会提出,小区里晾衣台无扶手不安全,下水道盖板破损严重,居民垃圾分类学习不够等问题。但由于每个项目经费仅有3000元,最终选择了更为急迫的下水道盖板改造项目。 在原本经费就少的情况下,院委会成员们将“抠门”进行到底:向“和乐居”求助,协调原单位赞助了一些水泥砂石;小几千的项目搞起“招投标”,从3家中确定了1家价格最低的公司;施工中替换下来的旧盖板也不轻易丢弃,敲敲打打又用到其他位置上。7月初,12块大小不一的新盖板安装在了院坝不同区域。 “这里是我们的家,谁不希望自己的家环境美观,住着安心又舒心。我愿意为社区治理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让大家的生活更舒心。”胡志华如此表示。 首席记者 宋金艳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