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新区是云南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一棋,这步棋走好了,全局就更活了。 走好这步棋,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精心谋划,对新区深化改革创新作出顶层设计,出台《关于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分3大板块、8个部分,共有22条政策措施。 1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系列新闻发布会·综合解读专场,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昆明市政府、滇中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就有关内容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这些政策,纵向比,是我省以前所没有的;横向比,在全国也是比较超前的。”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赵修春这样评价《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高 解决问题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滇中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由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但开发开放和建设发展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差距。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个个国家级新区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也成为区域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的强劲引擎。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云南滇中新区成为全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5年来,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开发开放和建设发展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差距,管理体制机制、产业集聚度、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滇中新区的发展,削弱了滇中新区在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需认真研究解决。今年以来,省委书记陈豪多次率队到滇中新区进行调研,省长阮成发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也对滇中新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要求起草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支持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件制定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进行指导,全国两会期间还专门对文件起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省发展和改革委还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我省将国内所有国家级新区的支持政策,按照体制机制、财税、土地、人才、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开发开放、金融、科技创新、社会管理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梳理,各项支持政策的具体内容、来源文件等清晰明了。最终出台的《实施意见》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对标一流的坚定决心。 细读《实施意见》,其中既有激励人心的发展目标,更有脚踏实地的政策措施;既有对标对表国内发达地区的高标准,更有含金量很高的改革创新大手笔。3大板块、8个部分、22条政策措施,描绘出打开滇中新区开发开放新局面的一幅崭新蓝图。 “全国超前”的底气,来自于贯穿《实施意见》始终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基本思路。 《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地把产业作为滇中新区发展的立区之本,提出“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与东部地区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明确了“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亿元/平方公里”“实施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等具体要求。 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提出“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智能应用场景,构建主动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完整闭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目标,充分体现了滇中新区开发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 新 以空前的力度打造发展新标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在《实施意见》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中很多政策的改革创新力度之大,在我省以前从未有过。 “新”在《实施意见》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明确了“滇中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计划单列管理”。 在招商引资方面,提出“支持省属企业联合昆明市、滇中新区等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聚焦科技前沿领域,投资引进产业项目”。 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探索使用‘滇中科技创新券’‘滇中创业通票’,为企业提供免费的研发、财务、法律、检验等第三方服务”。 在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方面,提出“探索‘管委会+服务中心+公司’的运作模式”“逐步推进滇中新区开发运营主体市场化转型”“推动有条件的开发运营主体上市”。 在对外开放方面,提出“‘三区’联动发展”“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实现货物‘先放后税’”“创新出口货物专利纠纷担保放行方式”“建设出口产品公共‘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提出“开展区域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等承诺制试点”“建立特殊事项现场办事目录清单,实现清单外所有办事项目全程网上办理,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确实,滇中新区唯有大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才能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开发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大 大手笔下好改革发展全盘棋 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支持滇中新区发展的大手笔。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支持滇中新区发展的大手笔。”省财政厅副厅长邹宁介绍道,2014年至2020年,省级财政共计让利滇中新区约59亿元;而此次进一步明确体制让利延长至2025年,预计进一步让利100亿元以上。 “大手笔”不只是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大思路、大谋划、大政策推动大发展”。 “大发展”,《实施意见》提出硬核指标:到2025年,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0%、20%、12%、18%,分别拉动全省年均增长0.5、1.5、1、1.5个百分点。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支持。为此,《实施意见》立足赋予滇中新区更大的自主权限,强化了财税、金融、土地、人才、创新、开放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政策,力求做到政策实、举措实、效果实。 除了综合财力补助以外,《实施意见》在土地政策方面,提出了“对滇中新区国土规划控制指标、年度计划指标实行单列管理,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滇中新区发展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对滇中新区范围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规划等规划控制指标进行调整,彻底解决滇中新区建设用地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也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支持和激励政策。 《实施意见》还对省委、省政府和省级部门、昆明市对滇中新区的支持政策和滇中新区的重点任务作出了细化,明确了各项政策任务的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将根据分工,拿出支持或推动滇中新区发展的细化措施。 当一条条具体政策落实落地,滇中新区迸发出深化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我省才能下好云南高质量发展整盘棋。 新目标 到2025年 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0%、20%、12%、18%,分别拉动全省年均增长0.5、1.5、1、1.5个百分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亿元/平方公里。新区在改革系统集成、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上走在全国前列,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省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开发开放先行区,山水林城和谐、生态宜居宜业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云南样板。 到2030年 新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 答记者问 目标设定 用高增速指标“逼”出快速高质量发展 发展目标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设定? 省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修春:《实施意见》分2025年、2030年两个时段设置了滇中新区的发展目标,既包括定性目标,也有定量指标。与此同时,《实施意见》提出滇中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要高于全省、昆明市的水平,也高于其他许多国家级新区。这些指标是在综合分析滇中新区在全省所处地位、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态势、系列政策措施对滇中新区发展即将产生的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基础上,经反复研究论证后确定,以确保滇中新区能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为全省经济作出应有贡献。 主导产业 产业发展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未来5到10年,滇中新区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是什么? 滇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吕永栋:滇中新区自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走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的路子。2016年至2019年,滇中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由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持续收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扭负为正,分别增长8.4%、2.4%,增速高于全省、昆明市。 结合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新区将进一步发挥好主体作用,坚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本,持续增强竞争优势,既做好主导产业“加法”,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也做好传统产业“减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既做好新兴产业“乘法”,加快建设专业园区,发挥平台叠加聚集效应,也做好落后产能“除法”,加快存量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坚持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坚持高标准规划,推动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切实用好国家和省级赋予的各项管理权限和支持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财政支持 预计新增让利将超100亿元 省财政如何支持滇中新区持续做大做强?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邹宁:省财政强化财政支持,主要通过采取“少取”“多予”“放权”等优惠政策,全力支持滇中新区做大做强。在体制上全面让利放活,坚持“少取”至“不取”。滇中新区成立以来,按照“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原则,省级财政对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各项财政收入,全部留给滇中新区,在财政体制上给予新区最大力度倾斜。据统计,2014年至2020年,共计让利滇中新区约59亿元,此次《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体制让利延长至2025年,预计新增让利将超100亿元。在补助支持上突出重点难点,积极落实“多予”。省财政明确新区的社会民生事务发展支出不要求新区财政承担,由省财政和昆明市按国家、省相关政策予以保障,此次《实施意见》同时要求,2021年至2025年每年给予综合财力补助5亿元。在管理上既积极“放权”,又加强省市共管。研究建立滇中新区财政独立运行的财政体制,通过单独设立金库,清晰核算滇中新区本级财政收支,其预决算由自主编制,并入昆明市级财政报昆明市人大审查批准,充分体现滇中新区的自主性。 市区融合 “一张图”“一盘棋”“一体化”开拓云南样板 昆明市和滇中新区将如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市区融合、产城融合、联动发展? 昆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斌:昆明市主动承担滇中新区社会管理职能相应的州市配套责任,从2021年起,昆明市财政还将连续5年给予新区每年2亿元的综合财力补助。昆明市把滇中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统筹建设,加大跟踪、协调和服务力度,形成滇中新区和昆明市分管领导带头协调、牵头部门主动跟进、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今年,昆明市共实施重点项目640项,总投资2.08万亿元,其中滇中新区103项,总投资3200亿元,项目数占全市总数的16.1%,项目总投资为全市的15.9%。昆明市把滇中新区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工作纳入市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全力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资金发行对滇中新区的项目给予倾斜和优先支持;另一方面在安排市级预算内项目前期费时,对新区重大项目给予前期费支持,努力推动滇中新区项目建设增长。 滇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吕永栋:《实施意见》充分肯定了“市区融合发展”取得的创新实践效果,对继续深化“市区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在“规划共绘”“基础共联”“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建”五个方面,强化市区联动、加强优势互补,主动融入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树立标杆。下一步,新区将持续深化市区融合发展,加速构建滇中新区与昆明市错位发展、互补融合、联动支撑的格局,“一张图”共绘市区规划编制工作、“一盘棋”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创新开拓区域融合发展的云南样板。 国土空间规划 三线划定留空间 用地指标单独列 如何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来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赵乔贵: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要求,省自然资源厅明确了“三线划定倾斜”“规划共同编制”“市区融合发展”“指标重点支持”四项举措。在规划编制中,省自然资源厅将结合三线划定为滇中新区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空间,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还将从指标方面重点支持滇中新区发展,对新区规划指标、年度用地指标实行单列保障,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滇中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人地挂钩”“增存挂钩”机制,盘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促进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赵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