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以来,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 成绩单 每天新增160户市场主体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商务厅厅长赵瑞君说,2020年,省财政统筹安排6亿元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类项目。截至目前,云南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31.05亿元,其中出口60.79亿元,进口70.26亿元;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90亿元,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全面打通;跨境车险为出入境车辆提供保险保障17.44亿元,保险理赔赔付金额24.23万元;增量市场主体达31559户,其中:企业12686户(含外资6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个体工商户18871户;云南自贸试验区每天新诞生约160户市场主体,约每4天引进1户外资企业落地,市场主体增量较快。 制度创新格局已经形成 赵瑞君介绍,一年来,云南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推进自主性改革、首创性改革、集成性改革,着力形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重大改革创新成果。 云南自贸试验区紧扣106项试验任务,开启一、二级市场规范边民互市模式,实现边民互市跨境结算全流程电子化;出台16项金融改革创新制度文件,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业务;开立省内首单电子营业执照账户和首单自贸区外汇NRA账户结汇业务;首次在云南省开放商业保理业务;创新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立“统一行政处罚公示时限”制度,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专业化投资基金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针对改革试验任务挂图作战,开展动态自评,推进任务落地。 此外,云南自贸试验区还加入了全国制度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平台作用,加强跨区域产业深度合作和项目需求对接,推动试验任务落地见效;片区之间相互考察学习,建立工作协调交流机制,推动改革创新经验共享、优势产业资源对接、互惠合作平台共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制度创新格局已经形成。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检测仪和风向标,云南自贸试验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政企同步发展浓厚氛围。 据介绍,云南自贸试验区积极优化服务理念,健全服务机制。开通海关“9610”和“1210”特殊监管查验线,启用跨境电商信息化平台,跨境O2O新零售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正式运行。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在消除市场准入障碍、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提供法律服务,三个片区先后挂牌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仲裁、调解、国际法律培训等公共法律服务,做到法律服务“应驻尽驻”“应上尽上”,成功调解200余件诉前商事纠纷。 此外,政府部门转变职能,让企业群众受惠。昆明片区打造综合服务“芯”中心,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新型“综合服务”代替传统“政务服务”,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类型市场主体刻章政府买单”服务,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的工商登记“证照分离”、纳税申报“套餐式”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服务;红河片区与辖区内多家银行开展“银税互动”合作,持续扩展“银税互动”受惠面,挂牌成立首家边境贸易服务中心,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试点工作率先落地;德宏片区7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并创新外籍人员服务管理,研发推出胞波卡,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上半年,按照“证照分离”要求,3个片区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8432件,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 赵瑞君表示,云南自贸试验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牢固树立“招商引资就是自贸试验区生命线”的理念。片区党政领导率队,精准招商引资,分别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考察拜访多家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实现集中签约,总投资千亿元,其中,包括多个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项目,外资企业项目。 疫情期间,云南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招商”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招商、“不见面”招商,将“面对面”改为“屏对屏”“电话对电话”“视频交谈”等,疫情期间对外联系不断、招商力度不减,重点跟踪意向在谈项目,为疫情防控期间项目推进和疫情解除后的外出招商打下坚实基础。 为有效招商,云南自贸试验区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举办自贸试验区“云招商”推介活动,片区集中“云签约”等方式签订合作项目27个,投资金额约263亿元,成功引入普洛斯、华为、印度赛诺、中农联控、雅戈尔、惠科、合盛等重点企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集聚各类开放产业和主体 在培育现代产业方面,昆明片区成功申报国家第一批“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云内动力、台工精密机械、昆钢重装等企业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浙江康恩贝、云南省工投在区内投资实施工业大麻生产项目;与云南干细胞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与驻昆基地航空公司、银行等对接,布局融资租赁、保税物流及跨境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红河片区围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狠抓大企业、重点产业项目引进,成功签约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 德宏片区充分利用姐告“境内关外”政策,深入拓展“互联网+免税购物”发展模式,第三国商品通过转口或过境贸易方式聚集姐告展示、销售、仓储,线下购物、线上销售、区内代购等方式同时开展,有效扩大第三国商品的种类和销售规模。 同时,加快特色产业的聚集。其中,昆明片区以昆船、北方夜视、南天信息设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加速聚集,其中北方夜视是世界五大微光像增强器生产商之一,昆明船舶设备自动化物流系统、智能控制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红河片区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围绕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生态养生等沿边旅游文化品牌。 德宏片区推动“跨境物流+电子商务”产业融合,打造“一园双平台四服务”的跨境电商产业服务体系,近20家免税购物企业入驻,外国商品多达1万多个品类,中缅跨境快递业务量日均突破1万件,每天通过B2C、C2C方式进出姐告边境贸易区的包裹达2万个左右;德宏片区翡翠网络直播平台创造就业岗位6万余个,交易额突破百亿,带动邮政业务总量增长65%,快递业务量增长97.5%、派件量增长47%。 新蓝图 云南自贸试验区 未来将这样发展 赵瑞君表示,未来,云南自贸试验区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以全面创新开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吸引更多资源要素聚集,凝聚发展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制度创新方面 云南自贸试验区将以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立足试在自贸、服务云南、辐射全国,全力推进制度创新,采取“一一对应”方式,每项试验任务“一个方案、一套标准、一组案例”,做到“试成一项、推广一项”。 招商引资方面 将坚持党政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抓招商,每月至少外出一次上门招商,对大项目亲自协调推进。以跨境电商、平行进口、融资租赁、仿制药等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新兴市场主体,加速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开工,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严格执行外商投资准入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招引方式,增强外资入区吸引力。 同时将围绕平台载体,加快推进“一口岸多通道”建设,畅通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配合推进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着力打造跨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物流”融合发展。依托进博会、南博会、商洽会等已有平台,加强区域商贸合作、产业转移和人文交流。搭建便利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营商环境建设方面 云南自贸试验区将本着“应放尽放、接得住、用得好”的原则,加快省级、州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完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清单。实行“先建后验”工作机制,进一步压缩精简工程建设审批服务管理流程,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加强商事仲裁和法律服务保障,提供非接触式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程便利化优质服务。 本报记者 罗宗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