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9月03日 星期四
第A09版:发 现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9月03日 星期四
昭通发现的中猴化石或为金丝猴最早祖先
600万年前由欧洲长途迁徙而至并演化


昭通水塘坝发现的金丝猴祖先--中猴及其生态环境复原图
(绘图 Mauricio Anton,Nina G.Jablongski 提供)


现生滇金丝猴--龙勇诚拍摄


修复后的昭通中猴下颌骨


昭通水塘坝抢救性采掘现场

    2日,记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在昭通水塘坝发现的中猴化石标本,被认为是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化石。

    与昭通古猿处于同一时代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靠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该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11-7.26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与“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避免因食物竞争而灭绝。

    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的发现为同一个属种。700万年以来,由于欧洲东南部持续干旱,而东亚因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影响较为缓慢,直到距今300-400万年前,环境才开始朝干冷方向快速恶化,由此保存了适宜新近纪动植物古老物种幸存和新物种形成的环境。

    考古人员表示,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600-650万年前,昭通水塘坝森林茂密,有开阔林地和补丁状草地相间的湖沼边缘静水环境,夏季相对暖湿,冬季相对干冷,但季节变化程度相对较弱。欧洲的中猴由于其运动功能的多变性,能适应各种纬度、温度和降雨量的环境以及采食水果、树叶及坚果、种子等颗粒状的多样性食物,使其得以沿着南边的森林走廊长途迁徙,来到东亚南部森林广布的“避难所”(昭通)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

    连发两篇论文证实

    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多项形态学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730万年期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现象。

    该成果于8月7日和8月28日,由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同期在线发表了两篇论文。

    此项研究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联合主持,吉学平研究员、Nina G. Jablongski教授、Dionisios Youlatos教授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亚利桑那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昭阳区博物馆等参与研究。项目由中科院战略性先导计划(B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宾夕法利亚州立大学、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贝尔玛学院、昭通市和昭阳区政府等联合资助。

    本报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刘圆莉 文

    图片除署名外

    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