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无疑可以增强当事人婚姻责任感,有望减少夫妻矛盾、出轨、家暴、离婚,既有利于家庭和谐,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可降低婚姻问题产生的多种社会成本。 为进一步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民政部、全国妇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婚前辅导、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仪式常态化等一系列措施。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婚姻和谐与否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结婚颁证,是一场婚姻的真正开端,是国家公权力对双方当事人颁发婚姻证明的法定环节。可能有人会认为,在结婚颁证环节没有必要搞仪式,理由是,既麻烦又多余,因为举办婚礼时还会有仪式,仪式太多就容易变成形式,意义打了折扣。笔者以为,不管婚礼上有什么样的仪式,但在结婚颁证环节增加仪式感、强化仪式感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个环节是婚姻的真正开端,更容易让当事人印象深刻。 尤其在当下环境中,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更有诸多现实意义。比如说目前家庭矛盾、婚姻出轨、家庭暴力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大部分问题发生在夫妻之间。当夫妻中有人忽略婚姻的责任与担当,就容易出现矛盾、出轨、家暴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容易造成婚姻关系破裂,对家庭、孩子、社会都是一种不利影响。 据全国妇联统计,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去年,杭州妇联发布的白皮书还显示,男性被家暴报案数逐年增长。另据民政部披露,从1987年到2017年,我国的离婚率从0.55‰上升到3.2‰,连续15年上涨。无论是家暴还是离婚,都说明夫妻中有人已经忘记了结婚的初心与责任。 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无疑可以增强当事人婚姻责任感,有望减少夫妻矛盾、出轨、家暴、离婚,既有利于家庭和谐,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可降低婚姻问题产生的多种社会成本。譬如,家暴会造成妇联、公安等部门运行成本增加,离婚会占用民政部门和法院的资源。可见,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会好处多多。 但如何设计颁证仪式使其更有吸引力和神圣感,还需要各地探索。 以郑州为例,金水区、中原区的民政部门推行有仪式感的免费颁证服务后,有新人念罢结婚誓词感动得眼泪擦不及,但记者走访也发现,前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人中,自愿参与颁证仪式的并不多。这说明有不少人不接受这种有仪式感的结婚颁证服务,这需要围绕程序、仪式设计开动脑筋。 北京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即不断丰富结婚颁证仪式的内涵。比如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员现场为新人颁证,倡导新婚青年参与纪念婚礼、低碳婚礼、红色婚礼等文明节约的婚礼形式,抵制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既可以增强颁证仪式对新人的吸引力,又把婚姻责任与社会责任融合,更有现实意义。 (相关新闻见A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