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9月14日 星期一
第A08版:云 吧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0年09月14日 星期一
巴掌凉粉








    鸡豆凉粉是一道丽江特有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味道及多种烹饪方式,吸引着食客的味蕾。鸡豆凉粉在丽江人心中的地位,就如米线于云南人,每天都可以在丽江人早中晚的菜肴中找到其踪影。

    而这一丽江独特的味道,却在丽江古城七一街八一下段222号一幢纳西小院内,用巴掌盛食的方式镌写着属于丽江古城的百年记忆。

    “这个凉粉必须要放在手上吃,一口就能尝到味道,吃的是那个把凉粉放在手上的记忆。”阿么奶小吃店的主人、66岁的曹文琪说,巴掌凉粉是祖母传下来的,算来已有上百年历史。

    徒手吃鸡豆凉粉

    巴掌凉粉,简单点说,吃的是丽江的鸡豆凉粉,食客的巴掌就是这味美食的“餐具”。用上好的鸡豆做出的凉粉,以差不多手掌厚度,切下巴掌大小的凉粉放在手上,再用调羹从土罐中挑取适量的油辣子,均匀地抹在凉粉上,食客便可以用另一只手随意掰下入口。没有太多的味道层次,更多的是鸡豆凉粉香醇的豆香味道。

    进入阿么奶小吃店,曹文琪会迅速地招呼客人到洗手台把手洗干净。“来店里,一定要吃巴掌凉粉,所以要洗手。”曹文琪对于巴掌凉粉的吃法近乎是执拗的,她会一遍遍同进店的客人重复用手拿吃的方式,在吃法的“讨价还价”中,曹文琪永远是胜利者,无论是多么不情愿的客人,最后总能在这奇怪的吃法中大赞,“太新奇了,有小时候家的味道。”

    曹文琪极其在意这块巴掌凉粉的吃法及食客对这道美食的评价。在她的认知体系里,按照习惯,捧着凉粉的手掌要往上倾斜,尽量靠近颈部,然后用另一只手撇下一块放到嘴里。“为何要如此讲究?”曹文琪说,其实怎么吃都一样,但如果一口咬进嘴里,未免不雅,我小时候,奶奶就是这样教我的。

    巴掌凉粉重现丽江古城,宣科先生对曹文琪说的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堂(现丽江市一中)读书的那些年,最难忘的当属曹奶奶的‘巴掌凉粉’了。‘小曹,你要传承奶奶的那个技艺,把凉粉放在手上的这个记忆保留下来。’”因宣科的这番话,曹文琪在古城曹家小院重新做起了巴掌凉粉。

    每天最多接待40人

    曹文琪介绍,她所做的凉粉与纳西族传统的凉粉制作方法并无大异,只是对质量要求颇高,从原料到配料都要保证原味、新鲜这两个根本要素。

    每天凌晨3点,是曹文琪和爱人起床的时间。把泡好的鸡豆沥出,碾磨、过滤成浆、文火熬制成灰白色,这个过程中,火候和不停地搅动,对于鸡豆凉粉的成品质量至关重要。熬好后的凉粉糊放入容器中,自然冷却,鸡豆凉粉就算做好了。

    “每个季节、每个时候做的凉粉,其实味道上是有区别的,我们的凉粉一定要自己做,用最好的鸡豆,慢慢熬,自然冷却,所以如果哪天3点钟起不来,开店的时间就要往后挪了。”曹文琪说,每天的原料只有三四小盆鸡豆,卖完就不卖了,所有的美食全手工制作,小吃店每天最多接待40人。许多时候顾客去晚了,就只能败兴而归。这可以说是阿么奶小吃店除了独特吃法外的另一特色。

    3个套餐解锁丽江小吃

    巴掌凉粉、糯米糖卷、糌粑糕、牦牛酸奶、土碱凉面;火铲粑粑、拉市海小鱼凉拌、米灌肠、燕麦饵公式、炸野生菌、酥油茶;包含各种类的纳西蜜饯及纳西红饼所拼出的甜点。如今,阿么奶小吃店推出了3个套餐,解锁丽江小吃,尝尽茶马古道的味道。一人一套精致小吃,不多不少,刚刚好。

    阿么奶院门口的小桌上,每天小吃店开门时,曹文琪就会把小吃套餐整齐摆出。“介绍这些都不直接,看最直观,喜欢了就会进来,不喜欢的我也不会去强求,这都是缘分。”

    “我看你一进来,一喝酸奶就知道有缘分,这个酸奶,真得按照我说的喝,不能含在嘴里,咕咚咕咚地喝完半碗,剩下一半,再慢慢品尝。”曹文琪自制的牦牛酸奶,是店里除了巴掌凉粉外,被当地人“种草”最多的美食。

    采访中,一个曹文琪接待食客的细节让记者记忆尤深。当食客点了店内包含了巴掌凉粉的第一个套餐,客人按照特别的吃法品尝了巴掌凉粉,吃了一些糌粑糕后,曹文琪执意撤回了剩下的套餐内容。“她不习惯吃巴掌凉粉,她也不喜欢吃糌粑糕,我看得出来,她不喜欢吃,我就不会勉强,大家都不高兴就没意思。”

    “对于食客说的‘糌粑糕太干了’,这其实是一个茶马古道文化的问题,赶路带上的口粮不干怎么带?这里的小吃,可能不是那种一下子就很可口的,却包含了丽江的文化,每一样都可以讲出长长的故事。”可曹文琪不愿多说,在她这里,缘分变得更重要。

    巴掌凉粉的重现勾起了丽江人满满的回忆,那是儿时的夏天,在村口那棵歪脖垂柳下,奶奶将凉粉放于孩子的手中,在凉粉中间挖一个小洞,放上简单的油辣椒……记忆中的味道,遥远而又清晰。

    似水流年,对于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镇,茶马古道的马铃声早已掩没在万万千千的日出日落中。在这座古城里,偶尔忙里偷闲拼凑那些消逝的记忆时,会忽然发现,有些画面其实不必力求完美,即使是碎片,即便只有“巴掌大”,也足以勾起几代人的回忆。

    本报记者 木晓雯 摄影报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