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通过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来约束师德失范,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路径上,还应给学生赋权,改变学生的弱势地位。 近年来,导师与学生的“导学矛盾”时有发生,例如有导师让学生干私活等。教育部将如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教育部将强化导师岗位管理,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南方都市报》9月23日) 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按照洪大用的说法,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是需要充分肯定的。但是也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 重点就在这个“个别”。在任何国家,教育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到了培养国家高端人才的层面,哪怕只是个别导师师德失范,也会引发社会的关注,极大地损害教育的公信力。更要看到,一名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辛辛苦苦读到硕士、博士,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付出了很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如果不幸遇到一个师德失范的导师,不仅会让他的努力付之东流,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还记得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崇圆吗?2018年3月26日清晨,陶崇园在学校跳楼自杀,年仅26岁。在此之前,他刚刚得到一份年薪20万元的工作,大好青春就此止步。据陶崇圆姐姐提供的证据显示,陶崇圆生前曾遭到其导师王攀长期的精神压榨。事后经学校调查,停止了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资格,王攀也赔偿了陶崇圆家属65万元抚慰金,但一个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年轻人却再也不会醒来。 陶崇圆事件并非孤例。几年前的一份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以来,过去15年间,发生了11起影响极大的导师欺压学生事件,而其中5例事件中有学生死亡情况。每一起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无一例外的是,最终都指向了导师失德的问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育正常而良性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已经无法回避的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个别导师师德失范,乃至于压榨学生,关键在于权力失衡。从毕业到就业,从论文通过到奖学金的分配,导师对于学生拥有予取予夺的全面控制权。陶崇圆被导师无情压榨,为何不反抗?因为稍有不从,其导师王攀就以“不能毕业”相威胁,而且他确实能够做到,这让陶崇圆投鼠忌器,只能忍耐。 导师与学生之间原本单纯的教学关系,被异化成“老板与员工”的功利关系,不是没有原因的。为导师写论文、干私活,成为导师的廉价保姆,这是常态,极端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陶崇圆式的悲剧。 建立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通过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来约束师德失范,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路径上,我认为还应给学生赋权,改变学生的弱势地位。比如建立通畅的举报机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处理“导学纠纷”时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倘若每一起举报都能得到认真的对待和妥善的处理,导师压榨学生的事应该会少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