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如果满脑子都是体能测试,看不到运动本身的魅力,乃至于以个人意志取代运动规律,不仅出不了成绩,反而容易把人练废。 预赛第一却不能进决赛,这是近日发生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上的奇葩事。本次比赛规定,预赛成绩前16名的选手中,取体能成绩最好的8名选手进决赛。比赛刚过3个比赛日,由于体能测试得分过低,各项预赛中已经有5位“第一名”无缘晋级决赛,其中包括游泳名将傅圆慧、奥运冠军叶诗文、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以及刚刚刷新全国纪录的余贺新。 游得快不如跑得快,比赛第一干不过体测第一,配上傅圆慧的表情包,格外有喜感。其实说到体能测试,喜欢足球的朋友并不陌生。当年,为了备战世界杯外围赛,国足也曾大张旗鼓地搞过体能测试,还把主场定在了高原,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在体能上拖垮对手。结果呢?不仅没有扼住对手的喉咙,反被对手薅住了头发,半场不到,国足就出现了体力不支的现象,而对手却越战越勇。 包括长跑在内的任何运动项目,能够发展到今天,一定包含了多种素质,否则早就被淘汰了。以足球为例,体能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参考指标,球员的基本功、打法是否先进、整体的配合度等等同样不可或缺。简单来说,如果技战术不行,你再能跑也是瞎跑。梅西贵为历史最佳球员,从来不以速度快、耐力好著称,倘若按体能测试来选拔足球人才,我估计他可能连我们的中学校队都无法入选。 除了游泳,几乎所有运动项目都参与到这场“体能大比拼”中。在刚刚开展的象棋甲级联赛中,多名中年老将也需要体能测试。而在全国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决赛中,由于体能测试淘汰的运动员太多,一共只有5名选手进入决赛。其中资格赛排在最后一名的选手,选择了一个史上难度最低的前手翻,最终顺利获得全国第五进入决赛。央视解说无奈地表示,“这是一个业余动作”。 业余动作出现在全国比赛上,其实已经充分说明“唯体能论”走向了反面,甚至主次不分,极大地影响了竞技水平的提升。体育运动都要以充沛的体能作为保障,狠抓体能这一点没有问题,问题是,其一,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同一套标准来测试所有项目的运动员。象棋选手跑长跑有什么意义?其二,体能是为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服务,而不能反向操作,把体能置于运动成绩之上。这就好比我们看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写出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看书越多水平越高。 早在今年5月,短跑名将苏炳添就曾晒出自己的3000米测试成绩,他跑出的13分38秒遭到了网友的嘲笑。苏炳添解释:3000米属于慢速的有氧运动,短跑运动员以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为主,如果太过训练长跑,把快肌变成慢肌会影响我们的爆发力。 专业术语咱也看不懂,但道理是清楚的,那就是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尊重运动规律,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手段和专业的指导,才能提高运动成绩。如果满脑子都是体能测试,看不到运动本身的魅力,乃至于以个人意志取代运动规律,不仅出不了成绩,反而容易把人练废。同是田径项目尚且有此差别,更何况游泳、体操这些不同类别的项目? 乌龟就是耐力好、跑得慢,鱼就是只能在水里生存。你非要让乌龟练爆发力,让鱼到陆地上跑马拉松,这何止不科学,简直没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