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晶晶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大部分老师、家长都会感到头疼。有的孩子平时说话头头是道,可是提起笔来无从下手,或者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干涩,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即使有了材料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东一榔头西一棒,含混不清,不知所云。到了“周五作文日”,孩子放学一进家门就说:“今天有作文!”父母一听也紧张。怎样才能让三年级孩子的习作平稳起步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依托教材,读写结合是个好方法,而有效的读写结合又应从模仿开始。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写得生动具体。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 我们的教材每篇都是精品、是范文。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后,先引导他们入情地朗读,充分地感悟,再指导他们仿照写法进行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掌握写作技巧,渐渐激发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就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如何才能结合语文教材,对课文进行有效仿写练习呢? 01 由此及彼,从典型处练仿写 课文的语言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含着表达的规律和艺术,如典型的结构段式、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等等。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些找出来,指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仿写,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荷花》是一篇写景美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让原本印象中千姿百态的荷花变得更有灵气、更有生命,语句生动,内容丰富。此时的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写作时常用的表达方法之一,并采用这种句式,模仿这个片段来写其他花。学生从中习得方法,就能写出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如一位学生写到:秋天,公园里的菊花盛开了,美不胜收。五彩缤纷,白的似雪,黄的像金,粉的如霞,红的似火;千姿百态,有的像一个个大绒球,有的像螃蟹的爪子,有的像夜空的繁星……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又如《秋天的雨》中出现了许多比喻句,在体会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后,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某一处景物,用上比喻、拟人的方法进行描绘,就能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再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提示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把老屋和小猫、母鸡、蜘蛛的对话写得惟妙惟肖,吸引读者把故事读下去。此时老师可以设定其他场景、设定人物让学生来写对话。如夜深人静时,文具盒里的文具、厨房里的用品,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注意把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写具体,还要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等。经过指导,孩子们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还从字里行间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一个个人物在孩子们笔下“活”了起来。 02 奇思妙想,在结尾处练续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处写得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给学生留有巨大的猜想空间。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画面和鲜活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结尾写道:“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读到这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你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呢?请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看谁编得更有趣、更生动。”再如《不会叫的狗》《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都是让学生大胆猜测故事的结局还可能是怎样的?后来还会发生什么事?试着写一写。这些续写都是学生写想象作文的基础。 03 变虚为实,在空白处练补写 很多文本都会留下一些“空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去年的树》一课的结尾处写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为了深化对小鸟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鸟儿在想些什么?这里的练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04 改头换面,变换角度练改写 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巧妙地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了西沙群岛瑰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为激发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试着以“导游”的身份为西沙群岛写一段导游词。 再如,《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作者分别从天空、大地两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世界的奇妙。当学生读懂作者写的天空和地球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表现“奇妙之美”后,就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练写片段,把自己观察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05 化简为详,在凝练处练扩写 一些古诗隽永短小,令人回味无穷,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将古诗扩写成现代文。如《古诗三首》中的《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景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并不遥远。本课的练笔,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发挥想象,将自己当成诗人,以第一人称具体描绘出诗人眼中的画面以及诗人当时的真情实感。 现代文中的一些语言凝练处也可以让学生练习扩写。如《秋天的雨》一课中写道:“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把金黄色给了田野……” 为了更好地体会秋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发挥想象写一写“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再如《掌声》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英子给我的来信中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掌声……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为领会英子信中说的话,深化对“掌声”意义的感悟,可以让学生用英子的口吻把这封信扩写完整,详细描述掌声前后英子内心世界的变化。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三年级的随文练笔虽然多是片段训练,然而就在这一次次片段练习中,学生掌握了经典写法,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懂得了发挥想象。片段写得精彩了,连段成篇还会远吗?因此,善于挖掘课文言尽而意未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展开练笔,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为练笔提供素材。总之,通过经常性的仿写练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了,兴趣也有了,就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