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第A04版:大理主页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大理5年砥砺奋进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产业扶贫——云龙宝丰南新村村民种植的贡菜


健康扶贫——巍山县让百姓“看好病”


饮水扶贫——弥渡县光伏提水工程


教育扶贫——信息技术教学成了漾濞山区小学的常规课


剑川县老君山镇新和村索玛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

    10月的大理,阳光和煦,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麦浪,万顷良田迎来丰收的季节。洱海碧波荡漾,游客熙攘往来,各族群众的生活悄悄发生着变化。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时,对大理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给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带来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为大理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来,大理州始终坚持把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

    全州干部群众齐头并进,打响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易地搬迁、教育扶贫、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八大攻坚战,在白州大地上书写了具有大理特色的减贫战贫故事,迎来了脱贫攻坚的硕果。5年来,全州累计脱贫41.3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14.7%降至0.28%,2019年底剩余的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产业扶贫

    以旅养农 以农促旅

    大理州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产销对接和综合保障,围绕“短能有效脱贫,长能稳定致富”的目标,念好“山水经”、唱好“药材戏”、打好“林果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培植的牛、羊、生猪及特色禽、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高山生态茶、花卉、蚕桑等十大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十朵金花”。

    探索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扶贫车间”产业扶贫模式,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贫机制,实现特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大理州走出一条山下旅游带动山上产业发展,山上扶贫拓展山下旅游经济,以旅养农、以农促旅,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

    数据

    2016年至2017年,全州投入各级支农资金17.28亿元,2018年至2019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36亿元助力产业扶贫。2020年,全州计划投入产业扶贫资金总额9.9亿元,计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89个,占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44.24%。

    全州20个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扶贫主导产业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实现全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38.89万贫困人口与1844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持全覆盖。2.35万户9.22万贫困人口直接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就业扶贫

    加强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精准对接

    大理州牢固树立“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理念,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民工职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劳务品牌”战略,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外出务工常态化沟通对接、稳定化服务站点建设、定向化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化政策兑现服务、规范化外出务工管理“五个机制”和“三个清单”就业扶贫台账,加强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精准对接。用好用足“免、减、返、补”等就业扶持政策,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增收。

    全力应对疫情冲击,加强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精准对接,大力推广“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产业基地式”扶贫车间建设,合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弥渡县与海底捞人事部“嗅才招聘”合作成立劳务工作站,为弥渡籍海底捞务工人员提供求职、用工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推荐、岗位援助等精准就业服务,形成了“弥渡餐服”劳动品牌。祥云县以“服务链+产业链+十个基地+N”为抓手、着力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就业扶贫车间+技能培训”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工作体系。巍山县积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在打工人数较多的打竹村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劳务合作社”。

    数据

    2015年以来,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5621万人次,转移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17.34万人,其中省外转移3.32万人,省内转移3.97万人,县内10.05万人。培训贫困劳动力19.73万人次,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8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4513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72万个。6.4万户25.43万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12个县市认定为“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健康扶贫

    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的目标,大理州全面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加强县、乡、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大病集中救助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全力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不发生因病致贫返贫情况。

    2018年以来,祥云县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共体总额打包下的支付方式改革、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县乡信息化互联互通方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形成了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祥云模式”,得到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今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地方,祥云县荣登国家榜。

    数据

    目前,全州11个贫困县县级医院、106个乡镇卫生院、1093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保障达100%,慢性病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建立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

    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紧紧围绕“安全稳固,遮风避雨”和“基本达到居住条件”的住房保障目标,紧扣全面消除农村危房任务,坚持“一户一方案”的精准实施原则,做到应改尽改、应消尽消、应补尽补,全面解决“4类重点对象”和非“4类”对象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数据

    2015年以来,全州共投入资金23.34亿元,实施危房改造24.19万户,其中:“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6.34万户,同步推进实施非“4类”对象危房改造17.85万户。并投入资金3.44亿元,实施抗震农房改造4.27万户。

    教育扶贫

    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大理州制定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强化依法控辍执行力度,全面落实“双线”“四级”工作责任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

    2019年5月6日,大理州首例因辍学“官告民”案件在剑川县马登法庭公开审理,案件开庭审理后,监护人及时送其女儿返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数据

    2015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52.7亿元,全面完成“全面改薄”项目任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指标”要求,12县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累计劝返疑似辍学、辍学学生7600人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5年的89.78%提高到2020年的97.63%。累计投入资助资金63.18亿元,惠及学生794.42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资助,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易地搬迁

    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为彻底解决贫困群众“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抓好2016年、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聚力攻坚云龙县2019年新增任务。严格按照建房标准,抓好集中安置点住房建设,同步实施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同步安排产业就业,同步做实进城进镇搬迁户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权”处置工作,同步落实安置点社区社会治理等后续帮扶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云龙县投资8.9亿元,建成新增功果桥旧州、漕涧仁德、民建红旗坝、县城福堂等24个安置点,1617户、6032人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大山,开启幸福新生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引导搬迁贫困劳动力积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868户1436人,确保搬迁群众收入有保障。

    数据

    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29.1亿元,共建设完成16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66户17911人(其中包含云龙县2019年新增的794户3039人)。同步修建外部道路353公里、养殖圈舍6万平方米,铺设配套管网689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32公里,整合配套建成26个卫生室、116个综合活动室、151个文化广场等系列基础设施,实现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真搬实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饮水安全

    由解决“水量”向提升“水质”转变

    农村饮水安全是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也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脱贫攻坚离不开饮水安全的保障,大理州全力推动农村饮水由“解困”向“安全”转变,由解决“水量”向提升“水质”转变,饮水保障从以往的“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鹤庆县规划建设“六合燕子崖提水、羊龙潭集中供水、黄坪下片集中供水、舍茶寺提水供水及草海镇西山片区集中供水”五大片区饮水保障工程,全面巩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告别了千百年来干旱少雨,靠天吃水、“牛滚塘”人畜共饮、寻水挑水、“滴水贵如油”、喝水窖水、“人在崖上走,水在崖下流”的吃水困境。弥渡县实施德苴乡北片区光伏提水工程,自来水通进家中,实现了德苴几代人的通水梦想。

    数据

    紧紧围绕加快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23件,安装净水设施801件,安装消毒设施1582件,巩固提升了176.1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州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覆盖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9.5%、98.4%、95%、91.41%。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水电路网建设

    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项目资金整合、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等工作机制,加快贫困地区水电路网建设,聚焦“出行难、出行不安全”等问题,实施交通扶贫项目2291个、建成硬化路4630.274公里;实施自然村通动力电、光伏扶贫电站接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电等项目410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网络光纤通行政村、卫生室和学校以及4G信号全覆盖等一批重点工程,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全州行政村均通硬化路、通客车,50户以上自然村均通公路,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贫困村及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全州自然村均通广播电视信号,行政村、学校、卫生室网络宽带全覆盖。全州一个“直过民族”傈僳族40655人、两个人口较少民族阿昌族3114人和布朗族1032人实现整族脱贫。兑现了“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的承诺。

    数据

    全州1119个行政村(社区)通10千伏动力电率100%,12159个自然村通380伏动力电率100%。行政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和行政村、学校、卫生室网络宽带覆盖率达100%;行政村通硬化道路率100%,50户以上自然村通公路率100%,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100%;全州12县市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10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093所。

    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各地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依靠自己的双手摘掉穷帽、斩断穷根的意识逐步增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观念入脑入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子孙继承贫困‘遗产’”等观念深入人心。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脱贫质量和成色更足。2019年以来,大理州在不断完善五项措施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防返贫致贫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防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成果的政策体系,得到上级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运用。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时时监测、及时消除,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果得到有效提升。

    今天的大理,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各族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一薇 文 大理州扶贫办供图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