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规定的施行意味着政府开始明令禁止在线旅游行业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杀熟”行为,今后消费者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将有法可依。规定实施了近一个月后,晚报记者和市民共同体验了昆明地区多类在线生活服务平台,看大数据“杀熟”有没有出现在你我身边。 现象 大数据“杀熟”早已不是新事物 早在2018年,大数据“杀熟”现象就已被消费者发现并曝光。大数据“杀熟”就是指一些在线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熟客故意定高价,一般表现为让熟客花更多的钱和新用户买同样的商品。大数据“杀熟”基于大量消费者消费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画像,判断其偏好、用户粘合度、价格敏感度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规定》第十五条指出: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调查 网约车 受时间路况等影响价格有差异 近日,市民刘先生和记者一起使用网约车出行,从翠湖公园北门打车到昆明火车站,在叫车界面,两部手机出现了价格上的差异。 对比 刘先生打车频率一般,特惠车一口价券后13.8元(券已抵5元),普通车预估价券后15.7元(券已抵5.22元)。记者打车频率较高,特惠车一口价券后15元(券已抵3.76元),普通车预估价券后16.7元(券已抵4.18元)。排除优惠券减免,刘先生和记者的价格分别为18.8元、20.92元和18.76元、20.88元,两种价格对比,刘先生稍微比记者的贵一些。 为了进一步对比相同路程下的价格差异,记者以同样的行程收集了多位市民的打车价格情况。 市民马先生,打车频率一般,特惠车一口价15.7元,普通车预估19元。 市民刘女士,打车频率较低,特快车一口价券后10.7元(券已抵3.58元),普通车预估13.4元(券已抵4.48元)。 市民钱先生,打车频率较低,特惠车一口价券后12.2元(券已抵4.04元),普通车预估14.6元(券已抵4.87元)。 大学生小王,打车频率较高,特惠车一口价券后13元(券已抵4.33元),普通车预估15.3元(券已抵5.09元)。 大学生小黄,打车频率一般,特快车一口价15.02元,普通车预估18元。 结果 1.特惠车一口价最高18.8元,最低14.28元,相差4.52元,平均16.59元 普通车预估价最高20.92元,最低17.88元,相差3.04元,平均19.5元 2.打车频率较高者打车价格并非最高 打车频率较低者也并非最低 释疑 记者从网约车平台上找到了“客服中心”,通过咨询,人工客服对此进行了解释。 记者:打车前看到的预估价为什么和支付结果不一样? 客服:打车前系统会根据实时路况预估行驶时长、里程计算预估价格,预估价仅供参考。而支付车费是根据实际行驶的时间和距离计费的,天气、路况等都会影响车费金额。 记者:同样的路线,为什么每日打车价格不一样? 客服:不同车型、不同时段的路况不同,以及用车时间段不同等,都可能和之前打车的价格有差异。此外,如果购买了滴滴套餐或通过其他活动获取到滴滴优惠券,会减免部分车费,这些也会导致价格差异。 外卖 地点一致价格没有变化 经常吃外卖的小王和偶尔吃外卖的小黄同时进入了某外卖App,定位一致并同时选择了位于昆明理工大学附近的某螺蛳粉小吃店,进入后发现商品种类和价格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区别。小王告诉记者,有时候外卖价格也会因配送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同一家店,在离店远的地方预订会比离店近的地方预订贵一点,因为骑手的配送费会增加。 酒店住宿 提前订房比临时订房便宜 小王和小黄在某线上平台共同选择了昆明市区内某酒店,发现两人商务大床房套餐分别为230元和242元。为此,他们询问客服,对方解释说因为小王拥有一张12元优惠券,系统在顾客进行预订时,会默认使用优惠券。排除优惠因素,二者价格一致。 马先生也表示:“提前订房比临时订房要便宜,有一次我提前订了房,第二天临时打算续住时,发现房价比之前预订的贵了4元。” 生活服务 未发现明显“杀熟”情况 小王和小黄同时在线上平台搜索“万达影城(西山万达广场店)”和“百老汇影城(顺城店)”,以《姜子牙》影片为例,发现当日场次和每场售价完全一致。 大学生小刘经常乘高铁和飞机出行,而记者则以火车高铁出行为主。两人通过支付宝平台,选择火车票/机票,选择从昆明飞往成都的机票,价格是一样的。至于火车票价格,因为和12306平台联网,所以也是一样的。 旅游方面,以携程平台为例,记者和钱先生同时打开并选择“旅行”,选择昆明附近“一日游”,套餐种类繁多,显示顺序不同,但价格相同。 接下来,记者又和钱先生打开美团平台,选择“买药”服务,以常见感冒药为例,页面上显示的药物相同,只是排序不同,但价格一致。 支招 提前预防“杀熟”有巧招 《规则》虽然已经出台,但依旧无法完全杜绝平台“杀熟”行为,因为要找到有效证据证明平台“杀熟”并不容易。为了应对可能被“杀熟”的情况,市民们也分享了一些巧招。 小刘说,自己如果在不赶时间的情况下出行,坐火车会通过12306订票,坐飞机则通过各大航空公司官网订票,很少会通过第三方平台订票。因为通过官方渠道订票能查到最全最完整的班次,而且第三方平台会有手续费附加在总价里,感觉不划算。不过好在暂时没有发现自己被“杀熟”的情况。 其实消费者有很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也可充分利用线下消费提前防止“杀熟”。线下消费一般都明码标价,不用刻意预订。刘先生说,有一次自己出差找酒店时,才进酒店,商家就主动询问自己是否在平台上预订过,并称线下直接订房可以优惠20元,比线上预订还便宜。 本报记者 夏苇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