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海拔2780米的昌宁县卡斯镇兰山已进入微寒的季节。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一棵棵高大的松树上挂满了饱满的松果,大家忙着收获累累果实。 产 收松果 卖松果 剥松子 位于昌宁县西南部山区的客邑村白沙水自然村,是一个包围在果松林间的小村庄。这段时间,只要你走进白沙水村,就会感受到弥漫在家里家外的松果的清香。每天天明后,村民们正忙着用钩镰把成熟的松果从树上采下,以骡马驮、摩托车运,或人肩挑背扛的方式运回家中,然后集中装袋或者剥出松子出售。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村民李克云和商贩、村邻一起,忙着装袋、过秤、装车,销售自家收获的松果。“今年自己独自一人在家,没办法剥成松子卖。”李克云说。 李克云介绍,他家共种植果松15亩左右,总棵数大约150棵,这几年果松的收入年均在1万元以上。 “这段时间我们这里家家都在忙收松果、卖松果、剥松子。”李克云说:“只要人苦得,日子并不会难过。除了松子,还有木瓜、花椒、洋芋、梨、蒜、藠头等,每家都有几样产品可以变成钱。有些人家还利用这里气候冷的特点腌制火腿,我家今年就挂了184个,可实现纯收入3万元左右。” 除了漫山飘香的松果以外,白沙水村的房前屋后,木瓜和梨也发出了成熟的光泽,等着人们采收。村民杨余昌正在木瓜树下准备采摘成熟的木瓜,他说,除了松果外,家里还有洋芋、木瓜、花椒、梨等收入来源。今年木瓜产量达两吨左右,可以实现收入6000多元;梨可以实现收入1000元左右;已经卖了的花椒和洋芋各收入2000多元。 销 修好路 办展会 做电商 “我们这个地方本来就出产这些东西,质量也非常好。前些年因为道路差,卖出去比较困难,要靠我们用骡马驮出去卖。现在路修成了水泥路,都是外边的人开着车子进村收,很方便了。”杨余昌说:“这几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关心我们,给我们项目支持,让我们扩大这些特色产品种植,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帮我们销售,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了。” “兰山上有6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特色产业。”卡斯镇党委书记刘成林介绍,卡斯镇始终把山区、半山区作为全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中打造以小红洋芋、火腿、大蒜、花椒为主的山区特色小产业,形成了村村有特色、家家有产业的发展格局,用一个个小产业写出了小康路上的大文章。 目前,6个村种植果松约6000亩,松子年产量近300吨,年产值近1000万元;种植洋芋近5000亩,产量1300吨左右,产值3000余万元。蒜、梨、花椒、木瓜、藠头等特色产品年产值约500万元。 “这些特色产品在兰山上生产出来不难,但如何卖出去一直是个大问题。这几年我们把销售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努力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刘成林介绍,除改善道路基础设施之外,重点利用举办展会、开展电商销售等方式,抓好销售平台搭建和销售渠道拓展。截至目前,已连续3年利用国庆假期举办特色旅游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客商,推介农特产品,许多农特产品品牌效应初显。 坐在车里沿山路绕了不止18个弯,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每一个小村子,看到的同样是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正在忙着收获秋天的果实,播种来年的希望。 本报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吴再忠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