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砥砺奋进的5年,这是收获满满的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云南用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为这个5年画上句号,为新经济格局下的“十四五”奠定基础。 在“十三五”的5年间,云南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如果要将巨大成就进行高度概括,那就是这一组数字“2”“5”“1”,即取得两个决定性成就、实现五个历史性突破、夺取一个决定性胜利。 11月24日,“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首场综合主题发布会。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能源局、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向社会发布云南省“十三五”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2”两个决定性成就 全省88个贫困县摘帽 “十三五”期间,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全省88个贫困县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创造了“百万大搬迁”“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 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这5年,云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也取得决定性成就。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于2016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于2018年、2016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全省一半的人口实现在城镇居住。 “5”实现五个历史性突破 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台阶 这5年,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台阶,2019年达到2.32万亿元。“十三五”以来,云南省每年的经济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位次前移5位,排位从“十二五”末(2015年)的第23位提升到了2019年的第1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前移6位,排位从“十二五”末的第30位提升到了2019年的第24位,从全国平均水平的58.4%提高到了67.6%,提高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撑起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在“十三五”期间,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服务业撑起云南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工业增长“一烟独大”的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经济结构转变为烟草和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双驱动。经济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双拉动。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发展势头强劲。中石油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成投产。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力发展告别“水电弃水”时代。“一部手机”系列成为行业标杆。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根本性转变 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沪昆高铁、南昆高铁为标志,云南省进入高铁时代。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基本完成,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实现高速公路通车,“十三五”将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是“十二五”末通车总里程的1.25倍。怒江美丽公路主线建成通车。滇中引水工程全线开工。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云南告别缺油少气时代。全省实现4G网络全覆盖。 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彻底转变,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了根本性遏制,实现水质稳定向好,连续两年实现全湖水质7个月Ⅱ类;滇池水质持续改善,草海水质连续两年稳定在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云南省劣Ⅴ类水质湖泊由2015年的4个减少到目前的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2.4%。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6%,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社会民生补短板实现历史性突破 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也可圈可点。控辍保学实现动态稳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12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云南大学首批入选全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云南省成功入列全国8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试点省份,滇东北、曲靖、滇南、滇西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开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1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县(市、区)以上全覆盖。 “1”夺取一个决定性胜利 坚决守好祖国西南大门 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打好省外、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和湖北咸宁驰援战,率先开发使用“抗疫情”扫码系统,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快速建成国门疾控中心,较早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发展。采取边境防控“五个管住”举措,全面切断境外疫情输入渠道,坚决守好祖国西南大门,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做出了云南贡献。 焦点问答 工业 增加值破5000亿元大关 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王宜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连跃过两个千亿元台阶,2019年达到5301.5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6389.7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10954.8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7.2%。 生态环境 九湖中仅剩1个未“脱劣”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普利锋:水环境质量方面,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改善,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滇池(草海、外海)甩掉劣V类水体的帽子,洱海介于Ⅱ类和III类之间波动,九湖中劣V类水体的湖泊,已由2017年的3个减少为2019年底的1个(星云湖),滇池外海、异龙湖分别于2018年、2019年“脱劣”。 文旅产业 去年总收入12291亿元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澄: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从2015年的3.3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07亿人次,文旅总收入由4181.79亿元增加到12291.69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由1288.31亿元增加到3430.97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1%,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4.8%。 交通运输 公路总里程预计超26.5万公里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谨:到“十三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超过26.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9000公里以上;铁路运营里程预计增加1573公里、达4233公里,高铁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105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新增2个、达15个,旅客吞吐量百万级机场7个;航道里程新增855公里、达5108公里;邮政快递网点达到11457个。 交通运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129个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今年预计新增20个以上县通高速公路,通高速公路县将达到110个以上;列车通达26个省(区、市)、高铁直达17个省(区、市),9个州(市)通铁路、8个州(市)通高铁;客货航线达466条,国内外通航城市达185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首都航线全覆盖。 能源产业 跃居全省第一支柱产业 省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国新:“十三五”期间,云南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9年能源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较2015年685亿元增长近90%,能源产业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国家大型水电基地、石油炼化基地、能源国际枢纽“两基地一枢纽”初步建成。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电力总装机9988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2019年,全省水电发电量2853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关闭退出煤矿488个,淘汰落后产能6965万吨。 脱贫攻坚 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施榆兵: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2015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13.38亿元。目前,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产业就业持续赋能,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累计投入500多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蔬菜、茶叶、水果、生猪等26个扶贫主导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8.53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99.5%。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07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771元,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1.5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闵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