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划转社保手续的完成,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弥补养老金缺口,关键还要靠划转过来的国企股权多多“生钱”。 据12月9日第一财经报道,国资划转社保的改革在12月进入倒计时阶段。按照既定时间表,我国将于2020年底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划转工作。央企划转社保已先行一步,早在2019年就完成了81家企业1.3万亿元的划转,地方国企划转则在2020年迎来高潮,各地纷纷出台划转方案并要求于今年底基本完成。 最近这些年,“延迟退休”一再被热议,之所以遭遇争议仍“势在必行”,归根到底是要弥补养老金缺口,减少养老金入不敷出的风险。目前,企业和个人的社保缴费负担已经很重,没有继续提高缴费比例的空间,相反,降低社保费率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国资划转社保作为“最优解”,被人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资金”早在2004年就已正式提出。16年过去,两只“靴子”都落地,国资划转社保工作即将完成,意义甚大。国资划转社保是多赢之举:对“全民股东”而言,能够体现国有资本全民所有、全民受益;对社保基金来说,有望因此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而站在国企视角,社保基金作为新股东加入,同样有利于改善其资本结构。 国资划转社保比例是企业国有股权的10%,承接主体则为省级部门。将来一旦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会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统一管理。但无论由谁来管理,国资划转社保后,并不是由承接主体将股权变现成钱,或实际参与企业经营;相反,承接主体只是财务投资者,既不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一般也不派出董事,只做“沉睡的股东”。 换言之,国资划转社保后,社保基金会增加万亿账面资产,但这些钱并不能真正用来发放养老金。用来实质性充实社保基金的,不是股权价值,而是股权分红。国资划转社保手续的完成,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弥补养老金缺口,关键还要靠划转过来的国企股权多多“生钱”。国企如果不分红,或者分红很少,社保基金仍然很难从中实质性受益。 首先,要有红可分。企业有效益,社保才能分到红。当前,某些国企经营状况不理想,少数地方国企甚至面临破产,要促使企业更好提高效率、创造效益,划转过来的股权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其次,要愿意分红。有利润不分红,社保还是拿不到钱。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并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国企股权分红比例。 有了更多分红,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分红如何保值增值,如何避免被乱用?具体来说就是,钱多了之后,承接主体如何去投资?如何确保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当前,因为社保基金全国统筹尚未实现,各地分散管理社保基金,投资水平和管理水平都相差悬殊,尽快实现社保基金全国统筹,依然非常重要。 划转国资充实社保基金,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国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充分体现,给广大参保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公众的期待值是很高的,好事必须办好,名义上划转之外,更要能在实质上“生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