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金沙江,水面没有全覆盖,怪石嶙峋,层层叠叠地铺满了河床。早晨,向武背起装备,像往常一样走到江边捡石,一捡就是一天。“看!这是我今天捡的石头,快来看看它像什么?” 这是20年来向武对妻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如今,江边捡石已成历史,向武开了奇石馆,展示别样的金沙江奇石文化。 一块石头卖了5500元 向武是土生土长的江边人。年轻时,他热爱文艺,会拉二胡,在文工团工作。退伍后,向武回到了江边,娶妻生子,用自己种地的收入,在村里开了一家小旅馆。一天,旅馆里来了几位游客,他们兴奋地讨论着当天从江边捡来的石头。在一旁忙着的向武笑了笑,心想金沙江边的石头遍地都是,没有什么价值。 那群游客一捡就是3天,每天都回来互相比较,向武凑过去看他们捡回来的石头,听听他们对石头的评论,慢慢地他也看到了稀奇。其中一名游客说:“老向,金沙江石头真是好看啊,你看你家这么大,不妨捡点回来放着,供来住宿的人参观。”他想想觉得很对,便有了捡石的想法。向武和妻子商量这件事时,妻子不支持他放下旅馆生意去捡石。妻子认为石头不稀奇,再说家里放石头很占地方。 直到有一天,向武捡回来一块石头,店内住宿的游客看后纷纷表示这块石头很奇特,像青蛙。这块石头被一位游客看中,于是跟向武询问价格,准备买下。向武心里没底,开口要了1万元,对方回价5000元,向武听了心发慌,赶忙去和妻子合计。妻子听到一块石头可以卖5000元后,觉得很不可思议,又出主意说再回价500元。最后这块石头卖了5500元。这时候老两口才意识到石头能产生经济价值,妻子就对向武说,干脆以后有时间时,早饭吃了就带点干粮去江边捡石头,捡到天黑回来。就这样,捡石头成了向武的一个职业。 别人眼中的“怪人” 村里的人认为金沙江边的石头不稀奇,都觉得向武是个“怪人”。向武并不理会他们的看法,自从上次卖出石头后,他就觉得还会有人来买,所以每周他都花三四天去捡,然后用剩下的时间要么自己把石头背回来,要么请别人帮忙用马车、牛车拉,后来请摩托车或面包车运。一开始他不知道如何打理石头,有游客告诉他上点蜡油就行,石头还是保持天然的原貌最好。 向武二十年如一日,无论天气好坏,吃过饭便带着一天的干粮走向金沙江边开始工作。他对一切有花纹图案的石头倾注了足够的热情,或者说只要是有些许花纹的石头,他都想把它们抱回家。这些石头被摆在了客厅或旅馆的一角,天然色纹十分奇特又有美感,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图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些石头还带火了向武的小旅馆,有了购买石头的回头客。 如今,向武年纪大了,再加上金沙江水位线开始上升,过去的石头滩和其他能捡石头的地方慢慢被淹没了,向武“失业”了。 现为奇石馆馆长 去年10月,向武一家人从老江边乡集镇上搬迁到了江边乡启宪村安置点,江边中学对面一间一层的平房里,摆满了他之前捡的各种奇石,这里便是“奇石馆”,向武成了馆长。 自从搬了家,向武便不再卖石头了。他说:“每年捡了卖,卖了捡,只剩下现在这些了。这些石头是江边的文化,也是我的财富,卖了就没有了。”他介绍,这20年里捡的石头,为他创造了500万元的价值,曾有人想以38万元的价格买下他的石头,但他没卖,他要把这些属于金沙江的石头文化传给后代。他也希望,来江边游玩的游客能到他的奇石馆领略一下奇石风光,奇石馆将来能成为江边乡打造的金沙湖康养绿色度假区的一个特色。 他每天都打理馆内的石头,把它们擦得干干净净。“来来来,里面坐。”看到过往的路人,向武都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到馆里坐坐,这也是他最开心的事。每当有人称赞称奇,他总是一脸的骄傲和满足。“金沙江奇石,采天地之灵气,聚宇宙精华。”向武很喜欢这句话,是游客说的,他认为这是对石头最美的诠释。 搬迁前,也有村民去捡石头,见到丑石,便会重新扔回江中或径直搁置在河滩上,让它们接受江水和时间的再次打磨。后来大家都意识到石头被水淹没了,就没有再把丑石扔回去,所以现在很多村民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金沙江奇石。 本报记者 马艺宁 文 通讯员 王华艳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