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学者表示,“十四五”期间实施延迟退休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意味着热议多年的延迟退休,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两种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指从延迟退休政策执行的那一刻起,每过一年或几年调整一次,每次延后退休年龄几个月,逐渐延迟到预期的退休年龄。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延迟三个月,四年能延迟一岁;另一种是每年延迟四个月,需要三年时间延迟一岁。 放眼全球,这种“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做法,在国际上已有成熟经验。在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欧洲、2010年欧洲发生债务危机时,欧盟十几个成员国在2010年一年之内都延迟了退休年龄,使用的几乎全是渐进式延长的办法。 实施延迟退休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异常谨慎的过程,更是一个系统性、精细化的政策安排。“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特别突出“渐进式”的要求,“十四五”期间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遵循“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的思路,以小幅调整的方式逐步推进。 当然,延迟退休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阻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有一些非脑力劳动群体虽然能在观念上接受,但身体方面还需要一个适应期,这个适应期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 就业市场中“35岁歧视线”怎么破? 经历了长达15年的讨论,延迟退休有望最终落地。人们却蓦然发现,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之前,先得度过35岁这道坎。 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年满35岁被视为已经触碰了“年龄红线”,相当多的岗位明确排除了35岁以上的年龄群体。 如果35岁的人会遭遇就业困难,那么40岁、50岁的人要在职场上找到舒适感就更是一道难题。所以,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35岁现象”可能加剧就业市场中的“4050”待业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破除“35岁歧视线”呢?这需要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大龄求职者,全社会不仅要下功夫开发人力资本,而且要合力提高劳动参与率。 在立法层面,有必要针对就业年龄歧视,作出禁止性的规定。在培育市场方面,各行各业要在构建终身学习机制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上未雨绸缪,企业应重视打造适于各年龄层融合发展的企业文化。在构建社会共识方面,政府需要引导全社会持续关注大龄求职者,营造对各年龄层富有亲和力的就业市场氛围。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均表示,希望政府在制定此次延迟退休政策时能有更大的弹性,能够更加尊重个人的意愿。比如,实行领取养老金“早减晚增”计划,越延迟退休获取的养老金越多,从而给老年人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让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老年人实现其继续劳动的愿望,也可以使不愿继续工作的老年人享受更多的闲暇时光。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