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云南毗邻三国、民族众多,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一,扶贫任务既复杂又艰巨。 近年来,云南中行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勇于担当,突出党建引领,以“合力拉动、文化推动、产业驱动”三大举措,聚焦“三区三州”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力支持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中行力量。 聚焦深度贫困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云南中行近年来坚持高位统筹,攻坚责任落实到位。成立金融扶贫、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筹、政策、投入、考核、监督”工作体系和“党委高位统筹、部门牵头发力、纪委监督指导”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制定扶贫工作方案,定期召开党委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和动员会、工作会、推进会、联席督导会,层层压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 聚焦深度贫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深度贫困地区水利、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速度,重点支持迪庆普朗铜矿、昭通牛栏江堰塞湖、滇东北医疗中心、怒江州人民医院、德厚水库、文山水电铝一体化、丽香高速和滇中引水工程等扶贫重点项目,扎实做好扶贫产业和项目储备,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对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家挂牌督战贫困县扶贫贷款进行重点资源配置,在贷款规模、经济资本、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专项保障,用实用好扶贫贷款优惠政策,确保审批及发放效率。 截至今年11月末,当年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59.89亿元,个人精准扶贫贷款1.87亿元,个人普惠金融贷款4.68亿元,帮扶和带动人数超430万人。 坚持科技助力 拓展定点扶贫新模式 近年来,云南中行建立帮扶机制,着力完善扶贫产品。制定《金融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务院挂牌督战地区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措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及未摘帽贫困县扶贫政策整改落实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发挥“中银信贷工厂”的创新优势,大力推广特色产品,着力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线上、线下跨境撮合活动,帮助贫困地区企业引入资金、技术和市场;对接客户需求,建立以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建设等扶贫项目为主的扶贫债项目库,通过发行扶贫债券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吸收借鉴先进兄弟行和同业创新产品,迅速推出具有鲜明云南特色的扶贫产品“花农贷”“烟农贷”“蔗农贷”等,通过龙头企业带贫、特色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完备产品线。 突出产业带动,变“输血”为“造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强弱项、补短板,推动贫困村产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发展。今年以来,无偿投入定点帮扶资金120余万元,引入宁波分行资金63万余元,实施产业、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扶贫项目12个。通过重点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教育医疗、文化和茶叶、柑橘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秀美乡村,造福一方百姓;围绕解决安全饮水和医疗保障问题,提升群众幸福生活指数。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34人,借助“中银大讲堂”“农家夜校”,组织志愿人员对农户进行金融知识、法律法规、脱贫政策宣传教育,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实际,深入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新风尚传导等活动,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2015年以来,全行累计派出挂职扶贫干部61人次。目前,有6名驻村第一书记和28名扶贫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他们从做金融工作的“白领”变为做群众工作的“泥腿子”,扎根群众之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为中行赢得了美誉。 坚持科技助力,拓展定点扶贫新模式。促进消费是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效手段。 云南中行充分借助科技力量,以“互联网+公益”模式,发挥总行“公益中国”平台优势,积极推介上架一批我省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并通过单位采购、动员发动干部员工线上线下销售等方式,2020年累计购买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305.77万元,为助力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户增产增收,找到了新路子,拓宽了新渠道。 今年以来,全行共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183.85万元,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近300多万元,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云南中行将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攻坚劲头不减、力度不降,以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攻坚姿态全力做好定点扶贫后续工作,深入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方法,在支持我省乡村振兴中贡献更大力量。本报记者 朱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