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上世纪中前期,昆明光华街有两家影剧院,一家因其演艺出名,另一家则因两出“悲喜剧”而满城皆知! 那时是我的少年时代,光华剧场专演滇戏。父亲很爱看京戏,也爱看滇戏,他却常带我去看滇戏。其实我进剧场才是真正为“看戏”,因为多数唱词听不懂,只能“看”。看点多的当然是京剧,武打很多,最精彩的是《三岔口》,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哑打”——只打不唱。记得一次看滇剧的《空城计》,一开始就见一长串身背旗子的武将满台跑,我兴奋地等着下面的好戏,可是武将们居然久久站着与弹琴的诸葛亮反复对唱,直唱到我的上下眼皮“打架”,台上还不开打。 著名的专演京戏的云南大剧院就在我家巷对面,父亲为何舍近求远?原来他是打经济“算盘”,京戏名角多,票价高,看一场的价顶看滇戏两场。 据父亲说,光华剧场起初名叫“光华彩排茶室”,常有滇戏演员来“清唱”(不化装,只唱片段,有二胡之类的乐器伴奏),俗称“板凳戏”。戚少斌、万象贞(艺名小八音)、碧金玉、周锦堂等名角,有的本来就有些名气,有的就是在这里走红的。名角们招徠了满座观众,老板想,如果让这些名角穿上戏装岂不更吸引人?1948年后,他慨然出手,把“光华彩排茶室”升格为 “光华剧场”,果然生意兴隆。当时著名的滇剧演员频频在这里闪亮登场。至上世纪50年代滇剧创下了辉煌,《牛皋扯旨》获得了文化部的优秀剧目奖,《借亲配》则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在全国放映的舞台艺术片。 光华街的“大逸乐”影院,曾名满全城。影院于1931年由廖伯民、苏镜川集资兴建,地址在胜利堂正对面,当时电影这“新玩艺”刚进入昆明。 父亲得意地讲起他小时候曾在这里看过电影。他说,当时票分四等,前几排为劣等,此外还有两点很奇特:一是中间以一条走道为“男女界线”,观众进场不管是夫妻还是情侣,一律被“界线”拆散,按性别分坐两边。第二是现场配音。那时候多放映未经翻译配音的外国片,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为此影院设立了懂英语的“司通(翻译)”,专门用汉语现场讲解片中的人物对白。一次放至男女谈情说爱的镜头时,男方向女方示爱说:“今晚出席舞会后,我请你去咖啡馆……”也许是司通一走神,说成了昆明特色“我请你去吃米线”,观众顿时哄堂大笑,质问:“外国有米线吗?” 这一出“喜剧”逗乐了全城人,不久该院又演了一出“大悲剧”,那是大逸乐影院和大中华影戏院合并成大中华逸乐影戏院后,迁至鼎新街(现星火剧院驻址)之事。1941年2月27日,放映《少奶奶的扇子》,片中的少奶奶刚把扇子一煽,屋顶顿时轰隆一声垮塌下来,导致数名观众伤亡,影院随之倒闭。这恐怖的一煽,让“老昆明”们半个世纪后都还难忘,至今老人们还在戏称,“少奶奶的扇子把房子煽垮了!” (作者原工作单位:华润昆明医药有限公司,7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