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琴香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阅读正在进入“读图时代”;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旅游成为近年来很多国人的不可或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所需,首先要学会培植对世界爱的能量。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值得我们去欣赏,大自然那么纯粹,花儿那么美丽。故乡和他乡,海内和海外,天涯海角无处不生花。何不激发爱的热情? 而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与镜头相匹配、让其美美与共的作品,将更多的美传递予人,让热爱大自然的读者、行者,尤其是身不由己的向往者,通过我自己的坚持行走,将更多我所目击的美丽、经历的精彩与广大朋友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感受美感美妙;通过相得益彰地观赏美图、欣赏美文,抵达所愿所想;让别人轻松快乐,实现共情和共鸣,便是写作五卷本散文集《清香原野》的立意。 以全景式的图文感染别人,让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分享对真善美的感悟,是我一直以来付诸行动的执着。 世界如此多彩,文学也要景象万千。 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摄影与文字结合的新文艺模态提出了创新突破的历史性要求。 我从事过多种职业,从动荡的人生到写作风格,其违和与贯通,算是时代境遇与个体追求之间的些许张力。 套书《清香原野》从随行随想起程,放眼外洋世界,感知神州大地,回眸乡愁到迷恋山居,五卷本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切入美丽的风景物事,以及大千世界的多元文化,也算是《清香原野》在新文艺模态下的一些脉络、思考和实践。 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让所有的远行,组装成生活中的似曾相识,通过图片和文字,用别样个性寻找共性,用个体与群体融会贯通,以个体书写带动群体生活状态。便是我孜孜寻找的时代开合点,也就是找到大时代中的小现实。 阅读、行走、思想,成为生命中的追求和必须。热爱大自然,喜欢文字,追求优美,但没有功利色彩。 这些热爱携着一路风尘,以小我的天地融入大我的世界,用心拾取沿途物事放进行囊,铺陈我一路深深浅浅的足迹。用今天的眼光环视周遭。逾越时空的美,没有界域。 人生很多相逢都没有约定,许多不经意的邂逅构成了许多瞬间的永恒。而这世间形色各异、千差万别的生活状态,使我无法以单一的文学载体、或用几篇文章来表达我的世界。 人们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不仅去看了,看到了很多,而且要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的确需要坚持和勇气。 文字的空间妙趣横生,充斥着表达的欲望。于是很多想对自已说还想对别人说的话,用心去开掘,穿梭时空体验审美,让文字充溢生命的汁液和意义。 一张好的图片,也可以在瞬间捕捉到难能可贵的本质,展现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东西,如同音乐,可以打破语言和文化的界限,透过照片与人沟通。捕捉感觉、涉及物事,用来丰富你的人生。 随着独特的视角,你的个性也随之改变。从作品窥视到本身,其满足感难以言喻。 邂逅很多不经意的美丽瞬间和极限体验,让我没有在这个世界里过于沉闷。 当你穿越长约10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无尽沙漠,不知不觉中你会改变观察世界的方式。 当你历经翻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落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连绵不断的雪山,许许多多曾经是心目中的唯一,似乎也变成了广义中的狭义概念。 当你用心挑战自我时,珠峰大本营5200多米的海拔高度,也不会因心事过重而不可逾越。 所有的视野不再让你只看到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所有的远行,都让我更加理解故乡。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和前沿,其两重性孕育了云南鲜明的文化多样性特征,这也是滋养我创作的宏观的文化背景。 纳西民族文化对我创作的影响,字里行间秉承的文风,有些是纳西族群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有些是从小生活在大研古城里受到的文化熏陶。 例如对生命的敬畏、对美的欣赏、对大自然的保护以及信仰崇拜和家国情怀等等,尤其在意境和语言表达上,我受到纳西语、纳西民歌、诗歌以及汉语歌词的影响。作品虽以中文写就,但浸透着的是纳西语言文化的内涵。 我的文字都来源于玉龙雪山、龙潭清泉的滋养,当然,还有小河流水、垂柳人家的情调。 我们越深入思考,越会内省,越能够体验、体会、体悟人性的善恶、生命的奇妙、世界之变化、宇宙之无垠。 即使生活在低处,灵魂也要在高处。 当下将是未来的历史,所有的勇气和坚持,皆为以后而记录今天我之所见,即抓住时间、构成历史,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 让瞬间永恒,这是很有趣的经历。 多少年以后,它们会带你回到那些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