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昆明市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了《COP15大会昆明市市容环境保障提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实施50个市容环境保障提质提升项目,确保把COP15大会办成具有“中国气派、云南特色、春城风貌、惊艳世界”的国际盛会。其中之一便是报刊亭将重现昆明街头巷尾。 《方案》中涉及报刊亭的内容为:在2021年3月31日前,进一步对重要城市道路上影响市容市貌的各类经营性占道亭棚进行全面拆除。统一规划和设计一批具有艺术气息、设计感和昆明特色的各类亭棚,打造城市公益宣传、报刊售卖、方便市民的一体化亭棚设施等。 从《方案》的字面意思理解,报刊亭并不是简单地重现昆明街头,而是要“涅槃”。昆明市能够重视报刊亭,并对其进行优化升级,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毕竟,报刊亭对营造一个城市文化氛围的积极作用,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购买书籍、报纸,对于很多80后而言,报刊亭是陪伴其走过少年、青年时期的伙伴。例如,很多80后在念中学时,在报刊亭中购买过《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军事》《舰船知识》等杂志。或许有人会认为前两本书是“心灵鸡汤”,但这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参考资料”,或许还会是在叛逆期里慰藉心灵的读本。而《世界军事》《舰船知识》对于男生而言,无疑是扩大知识面,增强兴趣爱好,甚至是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书籍。 进入大学之后,《南方周末》《炎黄春秋》《南风窗》《春城晚报》等报纸、杂志又会成为中文、历史、新闻、法学等专业学生去报刊亭的又一个理由。 毕业之后,不少毕业生依然要走到报刊亭前,去购买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的教材、教辅……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利,阅读往往碎片化,而纸质阅读更能让人细细品味,报刊亭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但遗憾的是,近年来报刊亭似乎成了城市的负担。因为“影响市容”“侵占道路” ,为了“创文”需要,昆明的报刊亭就此消失了。 《方案》一是肯定了报刊亭是城市的文化之窗,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重要载体的作用。二是对报刊亭“涅槃重生”的具体要求,体现出了报刊亭是否会出现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还是“管理是否得当”的问题。 如何建好新型报刊亭,考验着昆明市城市管理部门、各县市区以及各街道办的施政手段与施政智慧。 昆明街头的报刊亭,被拆除、被挪走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购买习惯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此时再恢复报刊亭,千万要避免成为装点门面、营造文化氛围的工具,华而不实。 昆明市要办好新型的报刊亭,更应该尊重读者和报刊亭经营者的意见。因为报刊亭经营者的生存之道、读者对出版物的喜好,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 相关部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不应该再做出“要么办,要么关”一刀切式的行政举措。唯有主管部门能够真正尊重市民和读者的需求,才能将新型报刊亭办活、办好、办出彩。 报刊亭虽小,但能否再办好,进一步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新闻见A12版)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购买习惯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此时再恢复报刊亭,千万要避免成为装点门面、营造文化氛围的工具,华而不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