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迪庆故事 酥油壶、土锅、火盆、油灯、香炉、净水碗……用当地独有的黏土加工制成的尼西黑陶,与藏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采用祖辈们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经过10余道全手工制作后,黑如漆、亮如镜的尼西黑陶就做成了。 尼西黑陶工艺在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汤堆村世代相传,到现在已有上千年。1971年出生的当珍批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他掌握120余个黑陶品种制作技艺,已经带了40余个徒弟的他,现在正琢磨着如何让家乡人世世代代放在火上使用的黑陶与电器接轨,让更多人用上尼西黑陶。 “我想把尼西黑陶卖到更多地方” 尼西黑陶以香格里拉汤堆村独有的多种矿物质土壤为原料,按照祖传配方制成陶胚,表面刻上特色图案、符号,再经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独特的矿物质土壤和环境,加之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感,让黑陶成为尼西的特产。随着物流信息的快速发展,黑陶制品不仅受到周边地区人民的青睐,还走向了省外市场,甚至远销到国外,汤堆村成了闻名遐迩的黑陶之乡。 “我们汤堆村世世代代都做黑陶,可以说,是黑陶养育了我们。”当珍批初说,“在做好传承的同时,我想把黑陶卖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用上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好东西。”在黑陶世家出生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6岁开始接触黑陶,7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技艺。他时常跟着父亲上山背土、筛土、和泥,这一步骤熟练后,开始做胚、烧陶,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制陶技艺。 然而,当珍批初在传承黑陶的路上走得并不是那么轻松。2005年以前,当珍批初度过了一段摆摊日子,他每天带着自己做的黑陶,开着拖拉机去城里售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香格里拉,外边的人进来了,渐渐地把黑陶带出去销售。“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带动很大。我想把黑陶做得更精、质量更好。”2005年,当珍批初在汤堆村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黑陶制作和销售,黑陶有了专门制作管理和销售渠道后,年产量不断提升。 在当珍批初的记忆里,从开始接触黑陶,到以做黑陶为事业,40余年里,黑陶制品从简单的日用器皿,逐渐向工艺品延伸,在实用好用的同时兼顾了颜值。 “掌握了120余个黑陶品种制作技艺” 对黑陶工匠来说,汤堆村的每一天都是繁忙的。除了每天的10余道工序不可出错,每年的采土季也至关重要,每年二三月份,工匠们会去离村两公里外的山上挖土、运土。把黏土运回家后,先要敲碎然后进行反复筛选,让黏土变成细土之后封袋保存,供全年使用。 “选土、采土、舂土、筛土、晒土、羼料、制胚、镶瓷、阴干、磨光、太阳暴晒、火烘干、柴火烧制、焐熏、刷酸奶渣水……10余个步骤,从采土开始到出成品约要一个月。”当珍批初说,制作黑陶的土是当地特有的,这是制成尼西黑陶的关键。 尼西黑陶原料使用的是当地挖来的3种材料的混合物,一种是附近汤满河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种是采自本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土;最后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原料,就是村子附近山上的红色黏土。光是采土选原料,有时就要一整天。 由土变成泥之前,需要按照比例将原料混合晾晒后,再用陶棰将其打碎打细,过筛后把细土堆成圆堆状,往里倒水的同时,迅速用双手搅拌成沙泥,并揉搓成圆状陶土,用塑料布裹好备用。当珍批初说,原料的好坏是决定黑陶品质优劣的重要一环,同时,制作者技术娴熟度与制作经验也很重要。 如今的尼西黑陶,大致可以分为日用品、工艺品等类,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如涉藏地区群众每天都要用的酥油茶壶、炖煮肉类的土锅。当珍批初说:“现在,黑陶品种增加到120余个,其制作技艺我都掌握了,除了日用品,我还在着手打造装饰类的器皿。” “免费收学徒还适当给一些补助” 除了制作黑陶和壮大公司产业外,当珍批初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免费招收学徒,鼓励村里的小孩子放假后来学做制陶。当珍批初说:“我觉得民族的东西、值得传承的手艺,从小学起才是最好的。”截至目前,当珍批初带出的、本村的徒弟已有40多人。 “招收学徒,不仅不收费,我们还适当地给一些补助。我的徒弟,加上爸爸的徒弟,现在已经有60多人了。”当珍批初说,“不收学徒的钱,并不是因为自己经济条件好,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传统技艺需要传承发展,经过坚持,现在后继有人了。” 毫无保留、全程指导,是当珍批初教授学徒的原则。每年坚持招收8名徒弟的当珍批初,2019年招了5名有10余年制陶经验的徒弟。据了解,汤堆村在2005年之前,仅有七八户人做黑陶,现在163户人家的村子,有94户126人参与到了制作尼西黑陶中。 曾经,汤堆村的黑陶多用于交换粮食,解决村民温饱问题,现在黑陶被做成生意。在近10年里,黑陶变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何把黑陶做得更好看、卖得更远,如何把它和当地文化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上尼西黑陶,喜欢上汤堆村是当珍批初一直在探索的。 “儿子对黑陶制作技艺颇感兴趣” 现在,当珍批初的儿子拉茸肖巴,成了当珍批初家族黑陶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儿子长大了,他也开始学习黑陶制作技艺,我会全力支持他的。”当珍批初说。 拉茸肖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也做起了一个地道的手艺人。年纪不大的他,现如今也开始带徒弟了。他说:“我喜欢这里,我喜欢跟着爷爷、父亲学做黑陶。” 拉茸肖巴记得大学时期的一个暑假,几个朋友来到了他的家乡,见到了尼西黑陶后,对黑陶的制作技艺颇感兴趣,于是他萌生了做一个手艺人的想法。“汤堆村是个100多户、不到1000人的小村庄,黑陶的制作技艺是能带动村子发展的,一门手艺可以养活一个村子,让这里的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拉茸肖巴说。 拉茸肖巴有个小团队,共有6人,有会摄影的,有会设计的,有会绘画的,他们力求在传统工艺品的美感和设计上有所突破。“让城市里的人接受尼西黑陶,推广很重要。现在团队在线上和线下做各种尝试。在器皿设计方面、商品化方面做努力,配合电器使用的黑陶制品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电子商务和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尼西黑陶的销路不断扩大,消费者不仅能在店面、作坊购买,还能上网淘尼西黑陶。尼西黑陶不仅在我省的香格里拉、德钦、丽江,西藏的芒康、左贡和四川的稻城、德荣等藏族聚居区畅销,在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还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陶艺师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黑陶是我一辈子都要从事的事业。”拉茸肖巴说。汤堆村除了有着千年历史的黑陶,房屋建筑也很有特色,希望能依托黑陶这项传统技艺,对村子进行整体开发和保护,将尼西情舞、藏族造纸以及藏族木制品和黑陶结合起来,把汤堆村打造成一个黑陶特色文化园区和旅游村。 本报记者 木晓雯 周柯妤 王宇衡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