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飞月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上中学时,在课本上读到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心中顿生崇拜。十五六岁的年龄,爱情正值萌芽期,这首诗,让我们及时且秘而不宣地明白了什么是好的爱情,并懂得了独立的重要性,懂得了一个人,尤其女孩儿,要像木棉一样,不依附,不高攀,脚踏实地勇敢豪迈地做自己。 舒婷是诗人,但她也写散文。年轻时,我曾买过一本她的散文集《真水无香》。此书是舒婷第一次用散文的形式对自己的鼓浪屿生活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在书中,她写到了鼓浪屿上的事物,以及那些留在石头上的家族体温、渐行渐远的背影。全书读来,宛如一篇以自传为背景的鼓浪屿方志。 前年夏天,我那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不知怎么忽对这本老书产生了兴趣。等我发现时,她已用铅笔在上面划了好多线,还见缝插针写了评语。我很心疼,问她为什么要在这本书上乱划——她看其他书不这样的。结果她说,舒婷写得太好了,忍不住想把那些好玩的句子划下来。大不了,回头再买一本。 看完书,女儿又跟我讲,咱们去鼓浪屿吧。当时正是暑假,我和她爸商量了一下,就去了。毕竟,我也很想去看看。 在鼓浪屿,看过那些标志性景点后,我带着他们来到了中华路——这是我的秘密计划。不多久,我就看到了那条巷子,三家巷。巷子的图片,也在书中出现过,已被我用目光打量熟识。只是如今的巷墙上,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来的淡紫色藤株花朵,这使得整条巷子更富诗意了。 我指着巷子尽头,对女儿说:“看到那扇小拱门没有,那里就是舒婷家。”她听后,大吃一惊,“啊”了一声就跑了过去,我拉都没拉住。门半开着,她伸着小脑袋向里看了看,就回来了。我则一直远远地站着,没有上前,怕打扰到里面的人。回来后,她也不吭声,等快走出中华路时,她才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刚才好激动!听罢这句话,我大笑。料想舒婷老师知道了,也不会怪罪吧! 今冬,舒婷随中国作家采风团来到余杭。文联老师发帖鼓励大家前去聆听,去见见自己曾经的偶像。看到消息,我很激动,女儿也嚷着让我去。但我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不去了。 文学上的喜欢或崇拜,其实就是一场精神上的守望,宛若暗恋。去见,不如多读读她的文字,从精神和文学修养上,去靠近她。 作为她的真粉,我也还是喜欢像木棉一样,远远地,喜欢着她。——也远远地,喜欢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