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8月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时玉玲就一直在离家200多公里的泸西县金马镇雨龙小学任教。23年来,不仅没有任何懈怠之感,而且随时都保持着对教学的热情,取得了一长串的成绩单:在中国继续教育研究学会举办的“2019年全国中小学精品课程”大型研讨会优秀课件中获得一等奖、教育部“国培计划优秀学员”、云南省乡村教师培训团队优秀学员、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三等奖……时玉玲说:“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乡了。” 让课堂教学充满歌声 刚任教时,时玉玲当了两年的音乐老师,第三年教语文学科。泸西县金马镇的很多老师有着极强的地方口音,时玉玲标准的普通话如同一股清流,立马吸引了学生。为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时玉玲下了极大的功夫,但学生在学校里学会后,只要回家后再到学校,就又恢复了原样。经过深思,她将当音乐老师时的经验总结出来,把教材中的如《弯弯的月亮》等很多课文编成了歌,并配上音乐,带着学生们边唱边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仅学习成绩大为提升,普通话也讲得越来越好。以至于有家长说,只要孩子上过时老师一年的课,普通话水平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把学生家长当成好朋友 金马镇外出务工的人较多,这让很多学生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为此,时玉玲经常到学生家中串门,跟爷爷奶奶聊天。遇到学生家长回来时,她又常去找那些父母们交流。多年下来,8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大部分村民都认识她,只要一出校门走在路上,到处都有向她打招呼的人。由于跟家长的感情深厚,常有家长送她一些收割回来的洋芋、青菜、白菜、蚕豆等等。年关到时,外出打工的家长回来了,虽然已经放了寒假,但很多家长也要请她到家中吃一顿饭。一次她因胃溃疡住进医院,很多家长带着娃娃到医院看望她,让她感受到了这里的纯朴和温暖,于是她更下定决心要把这里当成故乡,好好对待学生们。因为交往很深,很多家长也乐意把子女现在的情况跟时玉玲分享。记者走访时,在一处草莓园里,一对年轻家长笑眯眯地跑过来说:“时老师,我们是某某的家长,她现在已经在个旧当老师了,谢谢你。” 用同等的爱心对待每位学生 雨龙小学的建校历史已经长达107年,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里,时玉玲用她的柔情,将很多老师和学生变成了她的好朋友。 她的搭档秦利芬介绍,不管是外出学习的经验还是自己总结的经验,时玉玲总是乐于和大家分享。时玉玲总是用她的柔情感化、教育学生,从待人接物、真诚谦让等方面,要求学生不做高分低能的人。她对待学生的爱心和耐心,让旁人都为之敬佩。 在一所小学教学23年,如今很多曾经的学生已成家,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了工程师,很多的学生,过年回家时都要来找她坐一坐、聊一聊。时玉玲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拖着鼻涕的一个男生,成绩并不突出,后来上了曲靖职业技术学院。在苏州一工厂打工期间,又到苏州大学自修学习,如今他已是公司里的工程师,研究、生产高铁列车上的配件。 时玉玲称,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抱着同等的爱心去待他们,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特长,循循善诱。 如今,当年最先教过的几批学生中,很多跟她成了好朋友,一些人的孩子又成了她的学生。时玉玲说,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本报记者 任锐刚 通讯员 王跃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