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昆明市榜上有名。五华区虹山中路社区,一支特殊的8人志愿者队也为之付出了不少,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足有558岁。这支平均年龄约为69岁的队伍,被街坊邻居们亲切地称为“虹山大妈”。 1 “虹山大妈”的“前世今生” “虹山大妈”的前身是虹山中路居家养老志愿者队,身兼数职,还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愿者、社区网格志愿者等,最初成立于2012年,由社区里退休老年人自愿组成。 队伍共有8位老人,最大的83岁,最小的61岁,平均年龄69岁。分别是66岁的郑萍萍、74岁的丁玲、83岁的史琼华、62岁的普志华、77岁的杨志珍和63岁的杨志红姐妹。虽然被称为 “虹山大妈”,但队伍中也有两名男性队员,他们是72岁的黄正国和61岁的杨洪。 “因为北京那边有‘朝阳大妈’,他们也是为社区义务做好事,还协助破了案。慢慢地,我们也就被街坊邻居们叫成了‘虹山大妈’。”郑萍萍说。 2 帮扶照顾老人看管小孩 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虹山大妈”的情况,他们戴着红袖套在小区巡逻,上午10点到11点,下午4点到5点,每天如此,全年无休。他们还时刻防范着可疑人员、帮扶照顾老人、看管小孩。 丁玲说,他们只要发现经常出门的老朋友缺席了,就主动上门查看情况。看到社区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就上前搀扶、帮忙提菜。“我们能做多少算多少,只要看见需要帮忙的都会帮。”杨志珍说,“我们照顾过一位82岁的盲人,帮他买药,买回来后还教他正确的吃法。他夜里打电话来,我们都会及时接听。” 因为辖区面积大、住户多,社区人手不够,“虹山大妈”就成了社区民情民意的收集者和反馈者,是社区的好帮手。社区工作人员也挺担心“虹山大妈”的身体健康,从不添加任何压力给他们,并尽可能协助“虹山大妈”开展各项工作。 3 两把钥匙与三个家庭 “晏奶奶,能不能认出我是哪个?” “认得呢!” “我是哪个?” “栋……” “栋哪样?” “你是栋长。” 和郑萍萍说话的,是她家楼下的现年101岁的晏桂芬,而在进到晏奶奶家之前,还经历了一个小插曲。 10分钟前,郑萍萍敲响了晏奶奶家的门,由于老人耳朵不好,郑萍萍便边敲边喊。两分钟过去还是无人应答,郑萍萍的脸色有些凝重,马上打电话给晏奶奶的儿子,他说自己才出门两三个小时,还在医院看病。 郑萍萍说:“晏奶奶的儿子这几天受伤了,现在只有老人在家,她行动不便,我得上去拿钥匙开门看看。”原来,郑萍萍保管着一把晏奶奶家的钥匙,以便晏奶奶的家人不在家的时候她能及时进出照顾。下来时,她还带了一大包营养品。 2016年,因义务担任楼长,辛勤照顾邻里老人,郑萍萍被评为“云南好人”。二楼有一对聋哑人夫妇,之前也是由郑萍萍义务照顾。该对夫妇的女儿因工作地点较远,把家的钥匙托付给了她。“过节的时候,我们家都会多做点菜,红烧肉啊、八宝饭啊,直接送到老人的家里。”郑萍萍说。 4 接母亲的班担任楼栋长 当说起母亲何瑜冰时,郑萍萍的眼里泛着光。她说母亲担任楼栋长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郑萍萍接下了母亲的班。2008年,80多岁的母亲入选了“昆明好人”,母亲还尽可能地在楼里义务打扫卫生、照顾楼下老人。 母亲的剪纸手艺精湛,多年来有上千人前来学艺、参观,最小的学者仅6岁。2020年被授予“昆明市五华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此外,郑萍萍还将儿子培养成了“虹山大妈”的“编外人员”。“这里有好多老人,他们不会操作手机、电视,我也不太懂,就经常让儿子上门帮忙处理。”有一次,郑萍萍家楼下的一个住户反映电视无法播放节目,郑萍萍就让儿子上门查看情况,发现是欠费了,便主动去营业厅帮忙缴费。回来后发现电视信号不稳定,又帮着老人家设置调整,直到能正常播放节目才离开。 5 最年长队员已年过八旬 83岁的史琼华是队伍中最年长的一位,却是队伍中很有活力的一位。满头银丝、一身红装的她,看上去精神矍铄。她曾在社区居委会工作过,后来自愿加入“虹山大妈”的队伍,其他人都说她是个“老热心肠”,特别爱管小事情。除了每天例行巡逻,她只要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烟头都会上前理论,被制止人马上就进行改正。“虽然有些人会不经意间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但只要被我看见,我都‘不会放过’。”她说。 “有一次,我们看到有位老人提着菜艰难地往家走,史奶奶就马上上前搀扶。我们聊着聊着,发现老人生活困难,史奶奶当即就掏出100块钱塞到这位老人的手里。她自己的岁数也不小了,手里也不是很宽裕,却还要去帮其他人。”一旁的杨志珍奶奶说。 退休后,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加入“虹山大妈”队伍的丁奶奶介绍,虹山中路小区里小坡多,树还高。“孩子们放学后喜欢打架、爬树、上蹿下跳,很危险,我都会组织他们一起做作业,等家长回来。他们有时候很调皮,但我从来不吼他们,都是和他们讲道理。他们都很聪明,慢慢地就基本听我的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远比其他方式有效。”丁奶奶说,她家隔壁有一户离异家庭,孩子有很大的逆反情绪,和父亲的关系紧张,经她多次出面协调,一家人的气氛终于缓和了。 6 外卖员眼里的暖心社区 虹山中路附近有80多栋住宅、160多个单元,小区是开放式的老小区,原住民、租户、老年人、年轻人等人员构成复杂,小区内部道路也是纵横交错的。 “小区里经常有快递员、外卖员骑车进来,绕来绕去,一会打电话一会又导航,找不到人时急得直挠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主动给他们指路。现在的年轻人也挺不容易,听说东西送晚了还要被打差评、扣钱。于是有几个外卖员和我们说,这个社区是他们跑过的人最好、最温暖的一个社区。社会是个大家庭,我们都要相互关爱。”丁奶奶说。 7 希望新鲜血液加入队伍 疫情发生以来,“虹山大妈”也时刻关注着国内的疫情情况。他们表示,自己和疫情期间其他各地的志愿者相比,真的不算啥。 而让他们发愁的是,2012年到现在,整个“虹山大妈”队伍都没有新人加入。“有人不理解,以为我们是拿着工资才这么干的,但我们真的在义务做这些事。现在大家的身体不如从前,几个老伴也开始走不动路了,希望有新鲜血液加入。”丁奶奶说。 郑萍萍也号召社区里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为“虹山大妈”的队伍注入新活力,将“虹山大妈”的精神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 夏苇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