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数据 超3亿国人有睡眠障碍 2020年10月底,“全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失眠人群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表示23时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小时之内很难入睡。 “每天失眠到凌晨四五点该怎么办?”“年纪轻轻就每天晚上焦虑得睡不着怎么办?”“失眠会不会猝死?”失眠正困扰着无数人。睡个好觉,成了3亿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也促使围绕着“睡眠、助眠”的相关产品迅速发展,形成了 “睡眠经济”,有数据表示,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那么, 昆明“睡眠经济”市场如何?哪些人正为“睡眠经济”买单?助眠产品是否真的能为患者带来健康睡眠?失眠患者们该如何正确治疗? 助眠产品五花八门 1月12日,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关键词“失眠”,结果网页迅速自动跳出失眠神器(秒睡)、助眠安神茶、失眠香薰、失眠枕头、失眠仪器等字样,随机点一个关键词进入产品页面后发现,安神催眠贴、医用冷敷贴、褪黑素、夜安茶、智能睡眠仪、催眠助眠器、睡眠喷雾、助眠灯等不计其数、花样百出的产品,商家们纷纷打出“越失眠越管用”“治不好,我吃”“一贴秒睡”等吸引眼球的广告。 此外,像南京同仁堂的安神催眠贴、北京同仁堂的酸枣仁百合茯苓茶、汤成倍健的褪黑素片、黄金搭档的褪黑素维生素B6片、武夫人的失眠贴、赣春的檀香等助眠产品,月销量均在1万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企业则纷纷推出助眠饮品,电商平台均有售卖,价格跟普通饮品相比较高。 1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新闻路的昆明某知名连锁药店,咨询了失眠该使用什么产品后,店员推荐了两个知名品牌的褪黑素、安神补脑液、安神补心丸、脑心舒、归脾丸等产品。“我们的褪黑素销量一直都比较好,目前店内两个品牌的褪黑素各自只剩下4瓶了,适合失眠人群服用,长期服用有效缓解失眠。”店员孔女士说,“相对来说,购买人群以20多岁到40多岁的为主,老年人常买安神补脑液这类产品,价格相对实惠一些。”她表示,近几年明显感觉购买失眠产品的人群增多,并趋于年轻化。 90后95后00后成消费主力军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每晚吃一粒褪黑素是我入睡前的必备环节。我已经失眠两年多了,严重的时候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疲惫不堪,晚上能睡的时间长一些,但第三天又开始失眠,一直失眠。”今年31岁的昆明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为了改善睡眠情况,除了褪黑素,她还尝试过多种产品,如安神补脑液、睡眠喷雾等。“还试图以中医的方法治疗失眠,光是去看中医就花了一万多元。”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90后、95后、00后睡眠问题最突出。睡不着的年轻人,正是睡眠产品消费的主力军。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0年线上睡眠消费报告》显示,从消费数据上看,95后用户睡眠消费成交额最高,他们更多是出于提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需求进行睡眠消费。 天猫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同比增长174%。其中,00后增长达434%。 在云南一家国企上班的杨先生介绍,正常情况下,他下班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多。他认为,只有回到家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必须做点放松的事。“吃饭、刷微博、看视频、听音乐……”杨先生告诉记者,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至少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入睡。白天犯困的时候睡不了,晚上该休息的时候又极其清醒。“大概算一下,我每年购买助眠产品要花2000多元。” “该睡不着还是睡不着” 杨先生表示,虽然感觉像褪黑素这些产品没什么作用,但还是常年吃。“一瓶120元左右的褪黑素够吃2个月。”除了褪黑素,杨先生还买了电商平台上热销的蒸汽眼罩、助眠乳胶枕、睡觉专用耳塞、助眠喷雾等助眠产品。 喝过“助眠饮料”的消费者反映,“感觉没有太好的效果”“该睡不着还是睡不着”……在助眠仪方面,一款曾颇受好评的进口助眠仪也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根据商家宣传,该产品使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改善失眠、焦虑、抑郁。但一些消费者体验后表示“未发现其对入睡有什么帮助”。 不少失眠患者在经受“睡不着”的困扰但没就医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吃褪黑素等保健品。对此,云南省精神病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杨蜀云表示,虽然褪黑素能改善睡眠情况,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医疗指南上不推荐它作为治疗失眠的药物。他表示,市场上的一些助眠产品,如睡眠喷雾、助眠眼罩、助眠枕头等都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亦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 医生 清楚失眠类型 才能对症下药 “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2017年9月,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成立了睡眠医学中心,当时是挂靠于临床心理科一区。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19年10月独立分设了住院病房,一年多以来,科室门诊接诊量排全院第二名,一年接诊量在8000人左右。”杨蜀云介绍,人们对睡眠疾病的认识仅停留于“失眠、睡不着觉”,但事实上,失眠只是一个症状,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到底是原发性失眠还是继发性失眠,是抑郁失眠还是焦虑失眠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治疗。 杨蜀云提醒,失眠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高风险因素,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一旦失眠变成一种困扰,也就是说不能通过自身调节、放松把睡眠调整好,一周在3次以上,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或者情绪变得糟糕,不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出现这样的情况,建议患者到专业的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并进行治疗。 本报记者 李赛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