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1月15日 星期五
第A10版:云吧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1年01月15日 星期五
龙陵小黑山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居室”


菲氏叶猴
日常“带妆”的长尾怪
菲氏叶猴(也称白头叶猴、灰猴、长尾猴)是较为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在古城山子保护区,生活着20多只菲氏叶猴。猴宝宝出生两三个月,毛发呈金黄色,之后逐渐变成灰色。成年后的菲氏叶猴,拖着长长的尾巴,全身穿银灰色“外衣”,黑黑的脸上,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嘴周围有着些许白色茸毛,常常给人一种“化过妆”的既视感。


天行长臂猿
觅食睡觉都在树上
天行长臂猿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雨林中。它们觅食、睡觉、休息都在树上进行,极少下地,主要以植物(含藤本附生植物)的花、果等为食,也食昆虫和小型鸟类等。目前,已知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在高黎贡山区域,种群数量不超过200只,在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仅见于古城山子保护区,无固定种群。


高黎贡球兰
名副其实的“极小种群物种”
去年9月,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专家在小黑山保护区发现了夹竹桃科球兰属植物新物种,将其命名为高黎贡球兰。目前已知仅分布于3个县域、不到10个分布点,现阶段尚未列入保护植物名录,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极小种群物种”。龙陵首次发现高黎贡球兰,不仅丰富了小黑山保护区野生球兰花卉资源,更使中国球兰属物种增至48种和1变种。


蜂猴
“长”在树上的夜行者
蜂猴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睡眠等均在树上,白天隐蔽在高大乔木上休息,黄昏后开始活动。目前,蜂猴在龙陵县主要分布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


巨松鼠
松鼠界的巨无霸
巨松鼠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成体体重可达3000克,超过40厘米的体长和长60厘米的尾巴,让它毫无争议地成为“松鼠界的巨无霸”。巨松鼠喜欢独栖,去年5月,龙陵县木城乡工作人员蔡双发在小黑山保护区内首次拍到两只巨松鼠“坐享美食”的画面,“实属罕见”。


桫椤群
揭开恐龙美食神秘面纱
桫椤,又被称为树蕨,这种在恐龙时代就曾经繁盛一时的植物,虽然历经几亿年的演变,却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本色顽强地生存在地球上,生长在崇山峻岭之间,它们被科学家形象地叫做“活化石”。在一碗子保护区内,有一片桫椤群。在这里,树高4米以上的桫椤比比皆是,最高的可达10余米。


蓝喉拟啄木鸟
宁愿身上绿也要“头顶红”
蓝喉拟啄木鸟为小型鸟类,鸟身通体透绿,唯有头顶的一缕红色羽毛最为亮眼,脚和趾为灰绿色或黄绿色,爪呈黑色。在食物上,与“森林医生”啄木鸟相比,蓝喉拟啄木鸟更喜欢吃植物的果实、种子等,而不是虫。在龙陵县主要分布于小黑山保护区及周边区域。


灰腹绣眼鸟
长着可爱的“丹凤眼”
灰腹绣眼鸟雌雄羽色相似,尤为瞩目的是头部两侧长有一双漂亮的“丹凤眼”,看上去十分可爱。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在小黑山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均有分布。


冠斑犀鸟
刷新龙陵鸟类品种新纪录
冠斑犀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山老鹳”。喜欢成双成对的“出行”,是大型鸟类界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只要其中一只“离开”,另一只将“终身不再婚”,因此有了“爱情鸟”之美称。近日,相关研究人员在小黑山保护区首次拍到了犀鸟科斑犀鸟属鸟类,确定为冠斑犀鸟,填补了龙陵县的犀鸟空白。


凤头鹰
机警的隐藏高手
凤头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中等体型猛禽。机警的隐藏高手,常躲藏在树叶中,发现猎物时突然出击。在小黑山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多有分布,常单只活动。

    “一对小黑熊围着林间的一棵小树对峙着,突然,蹲坐在树后的小熊一跃而起,绕过小树将同伴扑倒在地,一场激烈地打斗开始了……”这是2020年5月,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小黑山保护区”)红外相机记录下来的一段影像。这段被命名为“龙陵双熊”的视频影像后来被选中登录央视的《秘境之眼》,在300多期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云南省仅有的3个入围视频影像之一,并在2020年全国“秘境之眼 精彩影像”评选活动中,以9.94万次的点赞量位居全国第三名并荣获全国二等奖。

    近年来,隐藏在小黑山保护区密林之中的珍稀野生动物,通过“秘境之眼”(红外相机)频频亮相全国成“网红明星”,小黑山保护区也开创了珍稀野生动植物一年(2020年)14次上央视的先河。

    地处滇西边境的龙陵县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由古城山、一碗水、小黑山、大雪山和江中山5个子保护区组成。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一个“天然居室”。

    本报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郁云江 陈海頔 摄影报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