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
第A06版:聚 焦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继续奋斗 勇往直前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云南昭通水电铝项目


昆明经开区中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文山州富宁县神火90万吨水电铝项目


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指出

    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生产,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做好易地搬迁工作,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指出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看望慰问各族人民,为云南发展把脉定向。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云南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均对云南产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指出云南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要在推进产业化升级上下功夫。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奋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进入加速期。

    2015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跨越式发展的主抓手、同步全面小康的主引擎,提出“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统筹规划,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云南产业发展思路逐步明晰,产业结构进入主动调整、引领调整的新阶段。

    202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瞄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把握省情变化,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大势,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推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谋划构建面向2035年的“5个万亿级和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迈进,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为我省构筑迭代升级的产业体系和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强省提供重要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八大重点产业,构建“5+8”产业现代化体系……经过6年的持续发力,我省产业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提升的产业层次将云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入新境界——云南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全国排名从2014年底的第24位提升到2019年底的第18位,前进6位。能源产业成为新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可期,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产业集聚态势逐步显现。

    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我省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省情实际的现代化产业迭代升级、转型发展之路,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后劲增强,全省产业发展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大踏步迈进。

    我省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作为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重塑优化“一烟二电三有色”产业格局

    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6年的探索中,云南把自身产业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进行审视和谋划,提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产业规划、政策配套,不断强化和完善顶层设计。

    紧紧围绕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我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重大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5大工程,把握“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节奏,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开展产业数字化工作,促使“一烟二电三有色”的产业格局重塑优化。

    从产业规模到产业结构,从发展质量到效益水平,全省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从产业规模看,全省农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3383.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935.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2019年达到5301.5亿元;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达到1.2万亿元;民营经济户数达312.7万户,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从2015年的15.0:40.0:45.0调整到2019年的13.1:34.3:52.6,全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非烟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66.2%提高到75.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2%。

    夯实基础条件提升全省工业创新能力

    聚沙成塔,聚水成流。6年来,砥砺前行,持续蓄积能量,全省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壮大。

    随着大批重点企业的落户,上下游配套产业逐步完善,全省产业集聚态势逐步显现。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液态金属等新兴产业领域,来自云南的身影日益活跃。在全国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新材料榜单上,云南板块风景正好。

    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驱动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4个。基础条件的夯实,为全省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造条件。全省有效专利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分别由2015年的4605件、2503项增加至2018年的6466件、4150项。蓝晶科技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云内动力、贵金属集团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云南白药、云内动力获国家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称号,嘉和科技、昆工科技、红塔塑胶等8家企业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中心三整车”等新建项目先后落地投产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长期培育的产业基础,云南也由此迎来了“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乘势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一中心三整车”(中汽中心高原试验室、北汽新能源汽车、东风云汽、江铃新能源)等新建项目先后落地投产,云南五龙、航天神舟等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中汽中心高原试验室项目投入运营,北汽新能源乘用车实现量产,五龙氢燃料电池客车交付使用,先后填补我省在新能源车生产、验证上的系列空白。

    抢抓“新基建”机遇,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三五”期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云南(大理)信创产业园挂牌成立,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液晶电视、柔性显示器、机器人等产品实现“云南造”。一批项目获得国家5G应用奖项和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快完善。

    放眼全省,抓项目、兴产业,奋战正酣。

    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是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制高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殷殷嘱托,我省全力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量文章”,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施工图”加快推进

    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前进、工业大麻产业探索发展、信创产业活力显现,谋划建设中国面向“两亚”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深度应用……

    “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4个产业“施工图”,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可期,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养生项目成功落地,生物医药多点突破,产业发展步伐稳健。全省生物技术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沃森生物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13价肺炎疫苗产品生产企业。仿制药实现“零”的突破,贝克诺顿阿莫西林胶囊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成为我省第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现代中药取得新成效,云白药研制的痛舒胶囊成为国内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2019年,云南生物医药原料种植(养殖)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4.14亿元,同比增长50.4%;种植面积870万亩,已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

    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依托资源禀赋和龙头企业,发展稀贵金属、有色金属新材料,云南新材料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聚集等方面打下了稳固基础,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优势领域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的稀贵金属和光电子材料产业集群,以昆明、楚雄为中心的铜钛产业集群,以红河为中心的锡产业集群,以曲靖为核心的液态金属产业基地。

    目前,全省新材料领域拥有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6家;在光电子微电子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其中,光电子微电子新材料方面,创新能力水平较高,国家级锗研究及分析测试平台突破超高纯锗单晶关键技术;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方面,具备良好资源基础,拥有世界上先进的锡资源采、选、冶、深加工成套技术和最完整的锡资源产业链;稀贵金属新材料方面,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多项制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达到或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省着重打造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较上年提高,其中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0%,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4%,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9年,全省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8%,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数字云南”建设初见成效

    2020年9月,一场VR/AR产业招商大会,在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的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内举行,现场集中签约产业项目9个。

    “十三五”期间,我省实现数字经济开篇破题,积极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重大科技专项、信息化专项等项目资金,推动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云南”建设初见成效, “一部手机”系列产品站上行业制高点,“一部手机云品荟”成为“云品出滇”新引擎,“一部手机云企贷”从源头破解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部手机办税费”实现随时随地指尖办税,“一部手机”系列产品功能日趋丰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数字经济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矿山、农业等资源数字化成果不断涌现,中国林业“双中心”等初步实现服务全国;建成5G基站1.2万个,光缆线路长度、4G基站数均居全国第9位,数字工业、数字能源、数字金融等快速推进,引导5000余户企业“上云上平台”。随着区块链中心挂牌成立,成功举办国际智慧旅游大会、“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中泰数字经济合作论坛,启用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商品溯源“孔雀码”,开出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云南信息产业发展落后的格局正在改变。2016年以来,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2019年达到1465.3亿元。

    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支撑体系加快形成

    全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开创发展新局面,我省物流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引进顺丰速运、普洛斯、新加坡丰树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地;腾俊国际陆港、宝象万吨冷链港、河口北山国际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先后投产;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和冷链物流设施不断完善,县级物流中心覆盖109个县,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99.6%,冷库容积达440余万立方米;开通国际货运航线9条,推动中亚(滇越)班列常态化开行,全省口岸货运量连续四年增速超30%。

    2019年,全省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574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国家A级物流企业达到100户,居西部第3位,5A级物流企业3年内由1户增加至8户;全省口岸货运量连续4年增速超30%;我省境外物流企业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越南等国,衔接内外的跨区域物流网基本建立,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支撑体系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李莎 段毅 胡晓蓉 文

    孙晓云 张彤 杨峥 黄喆春

    雷桐苏 陈飞 通讯员 柴峻峰 摄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