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织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走过来时的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再次启动,在为期7天的采访里,采访团将分别走进玉溪、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楚雄等地,跟随英雄足迹,记录历史伟业、讲好红色故事、展现百年风华,进一步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向党的百年诞辰献礼。 孙兰英 “正直地活,正直地死” 当日上午,采访团来到玉溪易门县小街乡孙兰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入孙兰英纪念馆进行参观。伴随着解读,采访团参观了馆内以孙兰英为主的在小街乡牺牲的众多烈士生平事迹、遗物等展品,并观看了《党的忠诚儿女——孙兰英》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全方位回顾了孙兰英等先烈在易门、小街开展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事件和革命历程,感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人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谁派你来的?”“我自己。” “来干什么?”“来教书,找同学,当人民的长工。” “学校的老师哪些是共产党员?”“不知道。” 在小街乡中心小学,生动的课本剧——《兰英剧》正在上演,该校学生们充当起小演员,将发生在1948年12月的那段历史展现了出来。 那是一位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年轻共产党员,面对残酷野蛮的审讯,她的回答掷地有声。她就是孙兰英,经审讯毫无所得后,敌人将她残忍杀害。 孙兰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可是她的精神品质却在这片土地上被铭记、继承。“正直地活,正直地死”,这是1947年从云大附中毕业时,孙兰英的手链上所写的两行字,她被誉为“南疆丹娘”。 烈士已长眠,其精神却在传承中永恒。在孙兰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南疆丹娘”精神激励着莘莘学子,孙兰英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更是被当地百姓广为传颂、铭记、传承。 聂耳 “为社会而生,为民族呐喊,为祖国奋斗” 当日下午6时许,采访团来到玉溪红塔区聂耳纪念馆和聂耳故居。 在聂耳纪念馆,通过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采访团了解到聂耳的一生及《义勇军进行曲》从创作到传播,再到成为国歌的全过程。 聂耳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但他从未进过音乐院校。凭着过人的天赋与勤奋,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在他23年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40多首为群众所喜爱又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和鲜明时代精神的作品。 其中,涉及抗日救亡题材的有10首,反映被压迫劳动群众生活的有20多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空前未有的。聂耳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在聂耳故居,采访团聆听专家学者的讲述,更加了解了聂耳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三句话概括聂耳精神,他是为社会而生,为民族呐喊,为祖国奋斗。”聂耳研究专家、民间文艺家刘本学教授说。 玉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栋表示,聂耳之路是与劳动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之路,是跳动着祖国和时代脉搏之路,是为社会而新生之路,是勇于进取、敢为天下先之路。聂耳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的完美结合。本报记者 马雯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