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近日持续降雨降温,15头亚洲象会不会受此影响呢?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云南林业与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说,因为亚洲象本身属于热带森林动物,所以滇中天气降温,肯定会对它们造成一定影响,但亚洲象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对它们来说,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突然降温 体弱个体和幼象易生病 “现在属于盛夏,不会像冬季一样,一下就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但低温对象群肯定会有影响。不过它们对周围环境变化的识别能力还是很强的。”杨宇明介绍,如非洲象,鼻子一竖起来,能找到几十公里甚至更远的有水源的地方。识别气温变化,对它们来说就更容易了。因为大象是迄今为止拥有嗅觉基因(达2000多个)最多的动物,其嗅觉比人类强2.8万倍。 谈及降温天气对这15头亚洲象的影响时,杨宇明提出,北迁象群正处在长时间和长距离迁徙的状态中,它们的体能、身体状况、对环境和病疫的抵抗能力肯定是有所下降的,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不够,面对突然降温,特别是体弱个体和幼象易生病。但辩证地看,这次降温有利于促进象群主动往适宜它们生存的方向走,向低纬度、低海拔,气温更加暖和的南方折返。可以通过食物的诱导加上人工辅助措施,引导其往南折返逐渐回到原栖息地。 畏寒喜暖 对栖息地温度要求极高 据记者了解,15头亚洲象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干季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 杨宇明介绍,由于亚洲象身体形态高度特化,形成了它繁殖率低、对生活环境要求严格等特点。此外,因亚洲象的身体庞大,也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生存,一头成年的亚洲象一天大约要吃掉300公斤的食物、喝掉140~230公升的水,食物量大,觅食活动范围也就很大。 杨宇明还提出,在历史上,亚洲象的分布范围虽然广泛,但因亚洲象畏寒,对栖息地温度要求也极高,躯体体温高于人体体温,可达39.9摄氏度,受气候影响较大。 虽然亚洲象畏寒喜暖,皮肤也比较厚,但亚洲象属于森林象,并不喜欢在烈日下暴晒,需要很好的隐蔽条件,因而优先选在季节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常绿季雨林和热性竹林等植被类型中生活,喜欢到竹林、次生疏林地、灌草丛或撂荒草地觅食。由于亚洲象身体庞大和特化,上、下坡困难,所以喜欢选择相对平缓的坡面活动。总之,亚洲象必须选择海拔和纬度较低、自然植被较好且食物丰富的、较平缓的中低山区域与河谷地栖息。 本报记者 邓建华 见习记者 熊丽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