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第A14版:时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凡尔赛式炒作“高考状元” 怎么治?

    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高考状元”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则普普通通,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有需要为之奋斗的梦想,刻意炒作、强化其中的某一种人生,这种单向度的评价标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化。

    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启动,教育部6月23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

    严禁炒作“高考状元”,是教育部每年的例行操作。所谓“例行”,一方面表明教育部打击恶意炒作、净化教育风气的决心,另一方面其实也意味着,虽然三令五申,但令虽行,禁却未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现象依然若隐若现,时有反复。

    比如今年,各地高考成绩已经陆续公布,网络上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炒作。有的地方用“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隐晦地替代高考状元,有的地方则直接放榜公布“高考状元”。引起较多关注的,是某地一所中学的通告,要求全体老师“不允许宣传XX中学得状元,更不能暴露文科裸分和总分状元都在XX一中”,违者将严肃处理。这种反向操作,可以说是非常凡尔赛了。

    说实话,我也不十分确定这些信息的真假,或许其中有网友的恶搞、P图,也是说不定的事情。但就现实而言,炒作“高考状元”依然难以遏制,应该也是不争的事实。更要看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也是在这番操作中嗅到商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炒作“高考状元”已经有些年头了,相比之下 ,现在确实低调了很多。前些年的炒作方式还是相当夸张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状元们坐在高头大马或者花轿上,接受众人的欢呼。高考取得好成绩固然是重要的人生节点,但决不是人生的全部,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庆祝一下无可厚非,但过度宣传,就类似于闹剧而变得有些低俗了。也正因为引起了公众的反感,教育部出台了禁炒令,各地才有所收敛。

    不过低调归低调,由于高考本身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的冲动依然存在。从根本上说, 这其实是一种利益驱动,炒作的并非状元,而是学校的知名度。教育越受重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就越发激烈,而“高考状元”这块金字招牌,对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意义,不言而喻。

    有人可能会说,凭本事培养的“高考状元”,为什么不能自我宣传?问题就在这里。出状元的学校往往师资力量在当地就是数一数二的,如果再不加节制地宣传炒作的话,就会进一步强化对优质生源的垄断,形成一家独大的趋势,这与均衡教育资源的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炒作“高考状元”背后的“唯分数论”,也会加剧全社会的教育焦虑。

    “高考状元”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则普普通通,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有需要为之奋斗的梦想,刻意炒作、强化其中的某一种人生,这种单向度的评价标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化。

    炒作“高考状元”的苗头已经出现,就看教育部门如何接招。教育部的通知中说,坚持正确教育评价导向,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个人之见,除了这些原则性的规定之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拿出更实际、更具可操作性的举措来。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想办法消解掉学校的利益诉求。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