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期已定,2021年7月6日,良辰已定,吉日待访,敬备喜宴,恭候尊驾。地方在大理永平。”这是瑞丽边检站民警黎杨发的一条朋友圈,和大家分享即将到来的喜悦。 7月6日,在距离瑞丽300多公里以外的大理永平,黎杨家满院红色丝带随风飘扬,门窗上随处可见大红“喜”字,黎杨的父母站在门口,欢迎到来的客人,却唯独不见这场婚礼的主角。 面对两难 选择坚守一线 黎杨是瑞丽边检站执勤一队的一名民警,自疫情暴发以来,他始终坚守在一线。他和妻子凤伦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却和“异地”没什么差别,从领证到办婚礼,黎杨和凤伦只有休假的时候才能见上面。 其实在4个月前,两位新人和双方父母就定下了5月1日的婚期,由于疫情暴发,婚礼不得不推迟。现在,他和妻子凤伦终于要在亲人好友的见证下携手迈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7月3日,就在他准备回家的前一天:“姐告出现疑似新冠病例,形势严峻,请各位民警做好随时支援抗疫一线的准备。”拿着刚批好假条的黎杨突然接到通知,内心忐忑不安。 一边是等待自己牵手走进婚姻殿堂的爱人,一边是移民管理警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黎杨陷入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犹豫再三,他还是做出了决定,只是不知如何向爱人凤伦交代,他给妻子打去电话:“阿伦,抗疫一线需要我,我们的婚礼可能又要延期了,疫情过后,我一定还你一个完美婚礼”。电话那边传来妻子断断续续地抽泣声,调整好情绪后,传来妻子简短有力的话:“我已经习惯了你因为工作说话不算数了,我只有一个要求,如果疫情暴发,我就留下来做志愿者,陪着你。”黎杨心里既感动又愧疚。 守好“大家” 换来“小家”安宁 7月6日,大理永平的黎杨家满院红色丝带随风飘扬,门窗上随处可见大红“喜”字,还有放大的新人迎宾照、鲜花搭成的拱门、彩色的气球,黎杨的父母站在门口欢迎到来的客人,家中热闹非凡。 由于亲朋好友早已通知到位,婚期实在不能再推了。于是,一场没有“新人”的特殊婚礼举行了。 “各位亲朋好友,非常抱歉,由于瑞丽疫情反弹,我的儿子黎杨和新婚妻子毅然选择留在瑞丽抗击疫情,今天虽然是他们的婚礼,但是却没有到场,他们说守不好‘大家’的安全,哪有‘小家’的安宁,感谢大家的理解与祝福!”黎杨的父母眼含热泪解释了两位新人无法到场的原因。 语毕,现场响起如雷的掌声,亲朋好友们纷纷为这对在抗疫一线的新人鼓掌加油。 夫妻二人 奔赴各自“战场” 未到婚礼现场的两位新人当时已经各自赶赴“战场”。 黎杨被抽调到银井分站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支援的第一天便冲锋在前,把周边小路便道熟悉了个遍。边境沿线都是庄稼地,高大的植物给非法出入境人员提供了很好的藏匿条件,也给黎杨和他的战友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疫情反弹后,参与驻点执勤、查缉的民警们就没有回过家。除了吃饭和短暂的休息外,就是全天候的工作,我们必须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守点+巡边’才能有效打击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黎杨说。 凤伦也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在抗疫一线当网格员。负责到社区管理、走访、摸排,协助医护人员为社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并为社区居民按量分发物资。在志愿者人手短缺的情况下,她承担了平时数倍的工作量。她说:“工作很累,但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在忙碌的间隙,她不时提醒丈夫“注意安全”,夫妻俩互道一句“加油!” 责任担当 互相鼓励并肩作战 雨季来临,大雨伴着狂风是家常便饭,各种突发的状况,长时间的熬夜执勤,黎杨的手臂、小腿上都是虫子咬过的痕迹。遇上天气湿冷的夜晚,稍不留神水蛭就会爬到他们的身上吸食鲜血,椅背上溜过蜘蛛、裤腿袖口里钻进蚂蚁、帐篷里爬进来蛇都是常有的事。 “她是个很善解人意的人,她知道边境上毒虫多,会提前买好驱虫贴提醒我随身携带。知道我经常腰疼,会提醒我带膏药贴,但膏药贴根本就用不上,身上常常都是湿的。”每天顶着烈日在边境线上来回巡逻的黎杨基本全身都是汗。 夜幕降临,边境线上亮起了蜿蜒如河的“长明灯”,看着远方的万家灯火,黎杨坚定地说道:“我们每一个人都祈求岁月静好、阖家幸福,但当疫情来临,使命召唤时,我们必须临危受命,用行动践行责任担当。”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这个城市里有自己喜欢的人。其实不然,许是这座城里有一段美好的追梦故事。在瑞丽抗疫一线的壮美图景中,参与其中的我们心中无比骄傲与自豪。”从恋爱到结婚,黎杨和他妻子携手奔跑在追梦的路上。这一次,疫情当前,他们坚守在各自的“战场”,互相鼓励,并肩作战。 在边境抗疫一线,还有成千上万个“黎杨”和“凤伦”在坚守,400多个日夜,如同边境线上亮起的“长明灯”那样,释放自己的光和热。 本报记者 马楠 通讯员 李康 何星余 王振宇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