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鹏飞
因为孔子讲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之类的话,尤其是夸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就惹得后世每以为孔子能“君子固穷”,是个“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其实不然,孔子爱富贵着呢!
下面的话也是孔子说的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过而》),于此,你读到了什么?一、孔子说,嫌贫爱富,实乃人性也;二、孔子说,为了求富贵,我甚至可以当为君王和诸侯鸣鞭开路的小吏。从这里看,孔子也不过大俗人一个。
孔子“爱富贵”才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才睡觉有“寝衣”,洗澡有“明衣”(浴袍)(皆见《论语·乡党》),外出要坐车,“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孔子的生活,着实讲究。
或问,孔子的爱富贵与孔子的“安贫乐道”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因为孔子的爱富贵有个底线,即“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君子之“穷”,原因是“邦无道”,“温良谦恭让”(《论语·学而》)的君子不是“穷斯滥”(《论语·卫灵公》)的小人,会作乱造反,遂“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或可商榷,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闪烁着孔子思想的光辉。
既然爱富贵是人性也,孔子推己及人,则提出“富民”说。“子适卫,冉有仆(驾车),子曰:‘庶矣哉’(人真多呀)。冉有曰:‘既庶矣,何加焉(人多了怎么办呢)?’曰:‘富之(让他们富起来)’。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富了以后怎么办呢)?’曰:‘教之(抓教育)’。”(《论语·子路》)
孔子鼓吹读书做官,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俸禄),不易得也”(《论语·泰伯》),但做官,不是为了饱私囊,“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是去“富民”,这样的官还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