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常青树下忆善洲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追忆杨善洲在腾冲团田勐福村的感人故事

头戴草帽,身披蓑衣,这是杨善洲在善洲林场的工作照。

大青树下伫立着杨善洲的雕像

今天的勐福村村美民富

每年的10月10日是杨善洲同志逝世纪念日。鲜为人知的是,近11年来每年的这一天,腾冲市团田乡勐福村的群众都会自发组织开展对老书记的纪念活动。杨善洲和勐福村人有着什么样的情结?这还要从45年前发生的一场地震灾害说起。

危难之际 赶赴灾区

1976年7月21日,勐福村突发6.8级地震,地处震中的勐福村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房屋倒毁,损失惨重。

地震后的第二天,时任中共保山地委副书记的杨善洲就匆匆赶到灾区,一边向当地干部群众了解灾情,一边让大家不要惊慌,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只要大伙振作起来、团结一心,积极开展抗震自救,就一定能战胜地震灾害,渡过难关。

随后,杨善洲又约上生产队干部挨家挨户察看灾情,并爬上清凉山实地勘查灾害隐患……震后的勐福,山体崩裂、房屋倒毁、庄稼受损,加上又连天的阴雨,勐福群众的吃住行成了大问题。老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共商对策 抗震救灾

视察完灾情回到大队后,老书记迅速组织召开了干部群众大会,共同商议对策。经过广泛讨论,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耐心安抚群众,鼓励大家团结一心,自力更生,抗灾自救,共渡难关;二是要尽快搭建一批临时性住房,妥善安置受灾严重的群众;三是勐福寨子在地震中受损比较严重,而且发生次生灾害的隐患较大,已不适宜居住,要着手考虑勐福寨子的整体搬迁事宜;四是要认真抓好生产自救工作,确保群众受灾之年粮食生产有保障。

随后,进行了详细分工。

亲力亲为 搭起新家

让勐福村人记忆犹新的是,就在当地群众因为受灾后房屋倒毁,处于无房住、挨雨淋的危难时刻,老书记带领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干部和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地砍伐松枝、竹子,在确保安全的开阔地带迅速搭建起了10余间临时防震棚,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了进去,解决了燃眉之急。

“要尽快让受灾群众安稳地住下来,这样才能保证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地开展。”老书记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在随后的重建家园工作中,老书记十分关心勐福新村的建设,从村庄选址、协调用地、村庄规划到搬迁建设都亲力亲为,有效推动了勐福新村的早日建成。

选址重建 耐心协调

在重建选址上,老书记本着不占用耕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理念,带领队干部通过实地踏勘、比较、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最终确定把地势比较平坦、邻近公路、挨近耕田的羊粪坡(荒坡)作为勐福新村建设用地。

孟福村重建选址定下来了,但由于羊粪坡分属弄玲、等茶、勐福3个生产队,勐福整个寨子搬下来,仅勐福的土地明显不够,勐福生产队干部多次与弄玲和等茶两队协调都没有结果。

“这是我们祖居之地,哪能随便就给了你们勐福人?”这是弄玲和等茶两队当时很多群众的想法。

得知这一情况后,老书记陷入了沉思。“看来要顺利启动勐福村的重建工作,首先得做通群众的工作。”随后,老书记组织召开弄玲大队党员干部会议,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勐福搬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又分别与弄玲、等茶生产队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耐心讲道理、做工作,最后达成共识:同意用勐福的隔界山、江坡头、王家田的土地,以一丈换一丈的方式和弄玲、等茶两个生产队进行交换。

孟福村重建新址的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超前规划 布局新村

新址选定了,要如何规划建设呢?老书记实地踏勘、组织干部群众开会研究后,结合实际,用发展的眼光为勐福新村制定了以总十字路为中轴,主路宽2丈、岔路宽1丈,每户地基面积方5丈、建盖布局为一正两厢,房屋沿道路两旁有序排列,村庄整体呈“井”字型结构的规划方案,为勐福新村描绘出了建设蓝图。

勐福新村的易地搬迁、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后,老书记带领大家砍树木、除杂草,平整土地,架电线,按规划方案拉线钉桩、画石灰线、挖沟印……在农户分到地基后,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家家户户扯起灯泡,连更彻夜地平整地基,老书记也常常出现在工地上,跟群众一起干到深夜。几天过后,勐福新村“四横九纵”的村庄格局就逐渐显现出来。

忆往昔

艰苦朴素工作务实

年近八旬,时任弄玲大队副支书的杨朝定回忆:地震后的第二天早上,杨善洲匆匆赶到我们大队,正赶上我们吃早饭。由于事先不知道领导要来,做好的饭菜不多,我们赶忙起身准备。

“不用不用!”老书记指着大队前面的一片包谷地问:“这些包谷是不是大队上的?”

杨朝定回答说:“是的。”

老书记说:“好了,去掰些包谷来煮了吃就可以了。包谷营养好又方便,我爱吃。”说完,老书记就向大队支书白定茂了解群众受灾情况……过了20多分钟,包谷煮好了。老书记站起来说:“大家赶紧吃,吃完我们就上勐福寨子去!”说着他拿起包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边吃还边跟身边的人员商量着工作……“时至今日,我一想起当天的情景,对老书记艰苦朴素、关心群众、工作务实的作风充满崇敬之情。”杨朝定说。

时刻把群众放心上

杨朝定接着回忆:地震发生后,许多群众的居住成了大问题,急需搭建一批临时性住房用于安置受灾群众。

怎么搭、用什么搭成了摆在勐福干部群众面前的难题。当时,资金短缺,时间紧迫,塑料布又比较昂贵。老书记召集大家商议:就地取材,用树杈、松枝、松毛、竹篾等来搭建松毛房,帮助受灾群众妥善解决临时性住房。说干就干。随后,老书记就给在场的干部群众分配了任务,砍树杈、采松枝、抱松毛、破竹篾……工地上一时间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不到3天,松毛房盖成了,共两排20间,安排受灾比较严重的群众先住了进去。

看今朝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今天的勐福村,青山环抱,绿树环绕,“四横九纵”的巷道宽敞整洁、车来人往,一幢幢漂亮的农家新居井然有序,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

在勐福村文化广场,一棵郁郁葱葱的大青树是杨善洲离开勐福之前,带领群众一起种下的。枝繁叶茂的大青树下立着一块写着“善洲在勐福”的初心石,旁边伫立着用青石雕刻的杨善洲雕像,老书记深邃的目光直视着前方,炯炯有神,仿佛看到了经过他科学规划后的勐福新村更好的明天。广场周边是一道题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字样的文化墙,墙下是一排排生长茂盛的玉兰花,广场一侧的活动室已开辟为内置各种纪念杨善洲老书记文献材料、实物和图片的纪念馆。

闲暇时,村民们时常到广场上遛达,或摸一摸粗大的树干,或看一看繁茂的枝叶,或靠着树干坐一坐,或是带着儿孙来到树下,讲一讲“善洲在勐福”的故事。

45年来,它的存在就如同“善洲精神”一样,滋养着勐福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位村民。

“如今,勐福新村的文化广场已成为腾冲干部学院杨善洲精神的现场教学点,每年都会有许多干部慕名前来学习,立志做一个‘善洲精神’的传承人。”团田乡人大主席钱文彩介绍,如今,到过勐福的人无不敬佩杨善洲书记为民着想、工作务实、眼光超前。勐福村民更是对杨善洲书记深怀感激,村里人都说,如果没有老书记早年的科学规划,哪来今天勐福的美丽家园?

杨善洲在勐福留下的,不仅是科学的村庄规划,更重要的是宝贵的“善洲精神”。45年以来,“善洲精神”一直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沿着乡村振兴战略,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干下去。

本报记者 崔敏 实习生 陈海頔 通讯员 杨弘毅 摄影报道

  • 常青树下忆善洲 一枝一叶总关情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