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聪者用独特视角看世间百态,失声人记录美好演绎非凡人生,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曲靖市罗平县女孩王如萍是一位“90后”的无声皮匠,在她6个月大的时候,因一次医疗事故,成了聋哑人。但她却对世界报之以歌,在皮雕艺术的殿堂中,绽放绚丽的青春,活出了别样人生。
心怀感恩
精心创作《绣党旗》献给党
记者来到王如萍家,一进门便是她的荣誉墙,“述说”着这些年来她的作品获奖情况。在不足50平方米的廉租房里,到处弥漫着艺术气息,屋里所有的挂饰都是她的皮雕作品,还有精美的钱包、皮包、雕刻等物件,全部由她手工制成。
王如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皮雕艺术工作者。今年,她花了1个月,精心创作了一幅皮雕作品——《绣党旗》,表达罗平布依族女党员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也向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怀表示感谢。“我用刻刀雕出想说的话,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礼。也祝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昌盛!”王如萍用手语比划着,神情甚是激动。她说,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对她们家的关怀,她将永远铭记心底。
自强不息
脚踏实地筑梦皮雕事业
王如萍6个月大时,一起医疗事故导致她双耳失聪,随之,她失去了言语功能,从此成了聋哑人。她4岁时,父亲因癌症离世,她和哥哥、妈妈相依为命。医治父亲早已耗尽家中积蓄,那时的罗平也没有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一家人的生活困难极了。她8岁时,妈妈敖琼芬把她送到曲靖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华夏中专。之后,通过不断努力,她考入河南省中州大学古建筑绘画专业。
2015年,王如萍被皮雕独特的美深深地吸引。于是,她开始刻苦求学,拜师学艺,皮雕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了她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聋哑阻挡不了王如萍的步伐,反而成了她的“垫脚石”——没有了外界的喧嚣,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雕刻。因为绘画功底强,王如萍做出来的皮雕精美大方、惟妙惟肖。
热爱学习也是王如萍的一大标签。她自学了计算机,现在已经会使用办公软件。王如萍用微信和手语向记者介绍,今年,她还去青岛学习瓷画,掌握了瓷画雕刻的力度和精度。“虽身有残疾,但她能用勤奋弥补缺陷,获得优秀的成绩。她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值得我们学习。”手语翻译老师陈芳说,王如萍热爱生活,即使活在不幸中,也坚强向前走,不曾言弃。
乐观懂事 创阳台工作间补贴家用
丈夫病逝后,家徒四壁,敖琼芬只好四处打工维持生计。“我开过饭馆、跑过出租车、看过场地、在工地打过杂,做过各种零工,甚至当过乞丐……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他们从小就自立自强,懂事得让人心疼。”采访中,敖琼芬几度哽咽。
王如萍的哥哥考上了高中,却因家庭困难没有去读,便和妈妈打工,供王如萍读书。王如萍深知妈妈与哥哥的不易,尽自己所能,为家人分忧,还时常鼓励他们要坚强乐观,努力活下去。一家人互为依靠,互相支撑。回忆起王如萍的经历,敖琼芬既心疼又欣慰:“她非常懂事,读书时就一直省吃俭用,现在也是。赚了点钱都拿给我,逗我开心,补贴家用。她不在我身边时,我每天都在思念她。”
现在,王如萍在家里改造了一个8平方米大的阳台工作间。罗平县残联对她一直给予支持和帮助,还为她申请了就业补助,力所能及地帮她解决困难,鼓励她圆梦人生。
心有大爱 想创办工作室教聋哑人皮雕
一大早,王如萍走进工作间,开始沉浸在皮雕创作中,一干就是一天。她的创作从皮革的选料、开料、打版、雕刻、上色、定型等做起。在她灵巧的手中,经过复杂的工艺,一块不起眼的皮革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实用,还能用来珍藏。对王如萍来说,皮雕成了她生活中缺一不可的部分,雕刻是她最快乐的事情,每一件作品完成后的喜悦都溢于言表。
然而,因为许多人不了解皮雕,皮雕销售情况不容乐观。“皮雕的销路太窄,想买的人给出的价格不及成本的一半。但为了日常开销,很多东西都便宜卖了。我的梦想是创办一个真正的皮雕工作室,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让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不觉得这是一条孤独的路,我相信只要面带微笑,持之以恒,梦想总能实现。”王如萍用微信向记者发了这么一段话,让人动容。王如萍希望工作室成立后,招聘像她一样的聋哑人,手把手教他们皮雕艺术,让他们能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她的热情、开朗、积极、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手记
“世界以痛吻我 要我报之以歌”
对于聋哑人来说,学会一项技艺并取得不小的成就非常难得。王如萍在皮雕艺术上获誉颇多——作品《富贵中国——大皮雕》荣获中国A4皮雕工艺设计大赛金奖;《吉祥中国》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四届“工美杯”银奖;《雄鹰展翅》2021年荣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五届“工美杯”银奖;《绣党旗》荣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铜奖;在2019年广州皮雕工艺设计大赛荣获金奖等。
王如萍诠释着“残疾不残缺 人生有大美”,命运给她的人生留下了很多遗憾,她却以苦难为土壤,报之以微笑,奋力开出强者之花。她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动,她的追梦故事感人至深,她深情谱写着自强不息、追逐梦想的生命凯歌。
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张海迪曾说,每一个残疾人都承受过苦难的力量,因此都有超越困境的决心和勇气,更有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在此,希望社会多给残疾人一份关爱和尊重,播撒扶残助残的爱心种子,为残疾人点亮心灯,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绽放生命的华彩。
本报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李忠桥 实习生 李析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