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白皮书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将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白皮书介绍,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能耗强度显著降低,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白皮书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白皮书说,中国将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白皮书介绍,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白皮书指出,碳市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

白皮书介绍,2011年10月,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启动。截至2021年9月30日,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9.78亿元。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1765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约8.01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白皮书说,中国还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保护补偿。

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白皮书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白皮书指出,中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白皮书介绍,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4.7%,其中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

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占同时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

同时,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

白皮书说,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白皮书指出,中国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同时,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解读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了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近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同时,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继续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有效应对风险,确保安全降碳

“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领域的清洁低碳发展是尤为紧迫的。”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孙桢在发布会上说。

中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决心和魄力。

孙桢表示,中国将继续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完善电力体制,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家,中国将帮助发展中国家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元化的方向加速转型。

期待COP26取得积极进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即将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

叶民表示,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之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中方主张此次大会应当发出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尊重多边规则强有力的政治信号,各方要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和“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制度安排,在尊重不同国情的基础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他说,中方期待与各方一道在本次大会上取得进展。一是大会应当积极推动完成《巴黎协定》第6条实施细则的核心遗留问题谈判,这是各方全面有效实施《巴黎协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维护国际社会对多边机制信任的重要标志。

二是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等问题上取得有效进展。这些问题事关政治互信和发展中国家采取气候行动的现实能力。

三是要在本次大会上突出“落实”。积极倡导各方切实落实目标,将目标转化为落实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避免把提出目标或提高目标变成空喊口号或差别化指责。

多个发达国家在未落实已有承诺的背景下仍推动进一步提升气候目标。“对此,各方应认识到不付诸行动的气候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唯有通过共同行动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要求和目标,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他说。 据新华社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