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跳广场舞还是在专业场馆里锻炼,每个年龄段群众的健身需求都将于15分钟内在居住地得到满足,这是省政府日前印发的《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下称《计划》)中提到的“15分钟健身圈”。对于“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多起来”这一任务,《计划》中有了多项具体安排。
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一定包含着“有一个好的身体”。我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就是要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
《计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基本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素养进一步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群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全省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升级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构建“10分钟健身圈”。
推动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1.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2名,带动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到260亿元。
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
“全省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10分钟健身圈’”,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补齐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短板,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综合利用”为原则来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
哪些地方可以用来建设?《计划》中明确,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同时,支持建设集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建或改扩建50个以上体育公园、50条以上全民健身步道、2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20个以上全民健身中心,建设500个以上乡镇、街道和1000个以上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
在规划建设方便可达的社区健身场所和设施时,要考虑学龄前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运动需求。社区游园内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新建居住社区应配建包括非标准足球场地在内的不低于800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地,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可建改并举,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健身设施条件。
“大健康”步道设施建设也被写进《计划》中。要整合各类城市慢行道、绿道、健身步道、旅游步道、登山步道,大力推进覆盖全省、便民可达的“大健康”步道系统,兼顾步行、骑行、登山、轮滑等健身功能。打造相对封闭、设施完备、具备承载大型赛事能力的专业健身步道。推动国家步道及沿线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公共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也将向广大市民开放。《计划》中提出,要数字化升级改造5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提升场馆使用效益。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探索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等公共体育场馆运维形式,提高运营效率。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试点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全民健身计划,重点在于覆盖“全民”,核心在于开展适合各人群、地域和行业的健身活动,提高有组织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数量。
为此,《计划》中要求,要制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计划,并凸显云南民族体育特色。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类老年人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促进运动康养;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运动会,普及广播体操、民族健身操(舞)、健身气功等工间操;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在农闲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农民健身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体育卫生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运动处方纳入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运动处方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志愿服务等体育卫生融合试点工作,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椎侧弯等问题的运动干预,推进体育和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协同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模式。推广健身气功、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提升中医传统保健服务能力。
本报记者 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