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机场清障不再受天气影响,可感知“巴掌大”的移动物体

5G-A通感一体技术落地砚山机场

利用5G-A通感一体技术,机场应急指挥中心大屏上显示捕捉到车辆移动。

本报记者获悉,由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中兴通讯携手云南机场集团文山砚山机场联合技术验证和创新攻关的领先全球的5G-A通感一体技术,已于今年5月投入到砚山机场。该技术拥有完全自主创新成果,并在砚山机场成功开通5G-A通感一体技术服务基站,引领全球5G-A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探索应用。

原来,国内大多数中小型机场清除一切影响飞行安全管理的障碍,保持净空、围界环境,大多采用人工排查与雷达结合,难免有监控盲点和处理不及时等问题。现在有了5G-A通感一体技术,机场清障不再受天气影响,能够感知“巴掌大”的移动物体,实现通信、感知、AI监测空管区域,准确识别大于或等于0.02平方米的物体。通过数据储存、AI分析、实时跟踪、预警提示等达到高效节能低空清障的目的。

截至目前,砚山机场利用5G-A通感一体技术第一时间发现鸟类、无人机闯入严控空域,并初步达到立即进行驱赶的能力。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文山分公司应用解决方案经理夏云涛介绍,目前已初步建成满足技术验证和商用条件的5G-A通感基站,并接入中国移动自研的低空监管运营服务平台——中移凌云,形成云、网、端初步感知架构和应用管理;对该类型机场仅需规划部署5至6个5G-A通感基站就能达到全范围的感知安防覆盖能力。

文山砚山机场航务管理通信导航室负责人王江介绍,相比动辄上千万元投资的雷达系统,5G-A通感一体技术可以减少一半的建设成本。未来,这种轻量级的投入是中小型机场未来发展的方向。

早在今年5月,5G-A通感一体技术在云南保山云瑞机场得以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动识别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实现从传统“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极大提高了机场空域和跑道的安全性,为全球中小型机场的安全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随着技术演进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机场和相关产业受益于5G-A通感一体技术带来的创新成果。

本报记者 宗琪 摄影报道

  • 5G-A通感一体技术落地砚山机场

  •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