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贵阳的张先生使用银行App,要给一位朋友转账15万元。谨慎起见,张先生还把这笔钱分成了两次转,第一次没问题,第二次却将13.8万元转到了前同事的账户上。但很快,这笔错转的钱的大部分被银行扣除了。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张先生错转款银行快速扣款
张先生说:“我这个朋友姓龙,所以我就输入了一个‘龙’字,但弹出来的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这个同事的名字里也有一个龙字,而且首选的就是我这个同事,我也没注意看,所以就点了他的名字,就转了十三万八千元给他。”
张先生立即与前同事取得了联系,前同事也确认收到了这笔钱,也愿意退还给张先生,但等张先生的前同事查看银行账户时却发现,这笔钱的大部分被银行扣除了。
原来,张先生前同事在银行的房贷已逾期两年了,所以当卡里有了钱后,银行的系统就自动扣除了九万多元的贷款费用,卡里只剩下了四万七千多元,张先生的前同事很快把剩下的四万七千元退给了张先生。
张先生说:“如果走法院的流程,第一有费用的问题,第二我也不知道该起诉谁,因为收款方是认账的。我去110报警,警方说如果对方不认账,我去走法律流程。现在他是认账的,但这钱他拿不出来,我们只有找银行。”
张先生也知道,这个事情银行方面并没有任何责任,但他希望银行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将扣除的这九万多元钱退给他,由他的同事继续承担这笔债务,但银行方面并不同意。
张先生说:“我觉得银行扣他的款也没问题,因为他欠着银行的钱。但我觉得只要是你核实到这笔钱,不是他正常的合法收入,我认为是可以退回的。”
随后,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件事情已经向上级汇报过了,但目前他们还没有收到回复,如果上级部门给出反馈信息后,他们会第一时间告诉张先生。截至记者发稿前,记者还没有收到银行方面的后续回复。
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不相信事情发生得这么巧。网友“无痕一叶”说:“别信他说的,社会上的事只要跟钱相关都没那么简单。”
也有人表示,自己身边也有过转错账的情况发生。网友“木稀0607”说:“有过这样的案例,只要证明是转错钱的话就能拿得回来的。”
“手滑”转错款对方不还怎么办
微信、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带来交易便捷的同时也可能因疏忽造成损失。如果“手滑”转错账,对方不还怎么办?此前,江阴法院就审结了这么一起案件。
2023年上半年,李某的房子装修,墙壁需要打孔,就委托了王某,两人加了微信好友,完成打孔任务后,李某通过微信向王某支付了费用。3个月后,王某要购买钻孔头等工具,便向专门卖此类工具的五金店老板——昵称为“昨日重现”的网友转账1450元。转完之后王某才发现,自己误将该款转给了昵称为“昨日再现”的网友,这个人应该就是其3个月前有过转账往来的李某。
随后王某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联系李某退款,但李某既不回微信,也不接电话。后王某向公安机关报警,警察联系李某后让双方协商退款事宜,李某虽然肯接电话了,但拒绝还款,无奈之下,王某起诉至法院。
根据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本案中原告王某提供了微信交易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证实其是误将1450元转账给了李某,被告李某未向法院举证证明取得该1450元系基于相应的基础法律关系,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故被告李某对该款应负返还之责。遂判决被告李某应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内返还原告王某不当得利款1450元。
判决作出后,李某履行了义务,将钱款退回给王某。
法院提醒,我们在享受便捷的网络支付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网络支付前一定要反复核实收款人信息,以免造成财产损失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发生网络支付转错账时,要第一时间联系对方,说明情况,如果对方拒不返还,可以将双方之间的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手机保留,以不当得利为案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提醒“收款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的“飞来横财”属于不当得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收款人”负有返还义务,拒不返还的,将引起不必要的诉讼麻烦。
据新闻晨报、极目新闻、
贵州广播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